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 张 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高阶段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日常英语教学,我想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级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有效预习——为学生阅读做好准备
  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预习,在阅读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给予学习资料,并且对其进行预习指导,让学生通过练习提升英语学习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需交代预习内容的背景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所学知识,拓展其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学生能够通过预习增加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促使预习更有效率。
  二、教师要精心选材,充分整合课程资源 
  小学阶段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低下是普遍问题,许多学生知道一个个单词的意思,但连词成句,联句成篇之后却又不知道它们的意思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小学英语并无配套的实用的阅读教材,仅凭课内故事和配图短文的英语阅读内容,对于小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简直是杯水车薪,所以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我们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搜集适合不同年龄特征学生阅读的英语读物。首先要充分发掘利用课程资源。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但须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才能保证更好的输出,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而大量的阅读正是语言输入转为输出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大量阅读材料源于教师的发掘。比如针对低年级词汇量小,教师可以通过书店、图书馆寻找一些配图的英语连环画或者找一些学生熟知的经典小故事,如小马过河、小红帽等,这些内容可以降低因词汇量小所带来的阅读难度,针对中高年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找一些小段文让学生阅读,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要带着一定问题去思考,完成类似判断对错、给图排序、复述等练习,加强阅读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其次要精心设计注意选择内容:选用适合程度的语言材料,生词率在3%—5%之间。让学生能读懂70%—80%的内容;短文的内容形式多样化,包括童话故事、电话小留言、圣诞节小贺卡、简短书信及图表等。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等,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段、生理和智力水平的英语读物,如《小学英语周报》;内容符合儿童的兴趣,能够吸引学生,同时尽量与教材的主题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和策略的训练。
  三、梳理文本文脉,对文本进行整体理解
  词、字、句构成了阅读文本,但是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作者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情感都蕴含在它们的组成结构中。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能够对文本及框架进行整体理解和把握,注重文本结构的解读,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将文章思路理出来,从而归纳出文章的要点并理解文章的主旨。比如教师在讲授教科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4“Have a good time in Hainan”这一篇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两次文本阅读活动使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第一次阅读文本可以快速进行,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文本的框架结构。在了解了文本的框架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第二次阅读,这次要进行仔细阅读,按照时间顺序将每天活动的主要内容整理出来,同时对文本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阅读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和理解,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增强。
  四、阅读时,篇段结合
  英语语篇是一整篇文章,它虽然分成几段,但教师应根据教材中语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指导。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让学生们结合上下文及语言信息的相关语境,正确、全面把握语篇信息,而不至于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然后可分段进行处理,但最后还得回到整体上来,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在分段处理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连贯性,完整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龚老师的课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课文的意思后提出了这个问题: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标题)for this story?
  A. Paul and the lady B. A lady and her wallet C. Paul finds a wallet
  这样的问题的提出,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的英语课文教学,它既不是讨论词汇或语法问题,也不是讨论某个语句或段落的意思,而是更加关注学生有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实质。在具体语境中教学单词和句型,把单词融入句子中教学,从整体入手,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这个学习过程使学生思考、顿悟和自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根据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阅读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初步语感,并打好基本的语音语调基础,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教学安排要符合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即在不同的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初步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多和他们进行互动,以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为主安排教学。这个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虽然不容易集中,但是对任何事物都容易产生兴趣。因此采用这种教学策略更容易取得英语教学的成功,同时通过师生互动也拉近了师生关系,学生们会非常信任教师,这样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多讲一些故事,或是卡片展示,或是多媒体展示等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使学生们感觉英语阅读并不难,还很有趣。在对课文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还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朗读小比赛,通过比赛强化他们对课文的认识。而对于高年龄段的孩子,就要改变策略了,低年龄段的孩子主要靠引导,而高年龄段的学生们则要让他们主动地进行阅读,引导变成了辅助作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适当放权,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毕竟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讲解是替代不了学生们的自主阅读的。但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可以在阅读前抛出一两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阅读会更有针对性,阅读效率也会更高。阅读完成后,还可以针对一些细节问题展开讨论,以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阅读除了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英语知识之外,还可以拓宽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最后,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应用,要引导学生们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练习,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六、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阅读需要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的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匆匆忙忙寻找只字片语作答,表面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实际上是走进了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老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他们深入思考,当学生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七、和学生生活相结合,提高语言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时以文本阅读为基础,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并对相关的活动进行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关注并加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拓展活动进行组织时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背景为基础。比如在学习“My family”这一课时,可以先由学生对自己的“ family”进行介绍,然后展开相应的设计活动,这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贴近,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以“ My family”为主题的短文,加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深层的解读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文本的内涵,也能够促使教师在解读的过程中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从而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保证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此外,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背景为依据,找到对阅读文本进行切入的关键,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将文章的思路梳理出来,掌握文章的主旨,从而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