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做好笔记
【作者】 张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记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听课习惯。好笔记不是全记,不是漏记,不能只听不记,更不能只记不听。语文笔记可以记在课本上、教学内容附近,这样记录的内容不易丢失,又易和教学内容相联系,既实用,又利于今后复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会做笔记的学生往往比不会做笔记的学习成绩好。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小学阶段,一方面是老师,不注重对学生课堂笔记的指导;另一方面是学生,一部分学生是不知道如何写笔记,就干脆只听不写,一部分是把老师讲的字字不落的记录下来,导致笔记重难点分不清,还有一部分是一个都不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写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的学习方法。可见,在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有效地做好笔记十分重要。
一、课堂笔记的要求
1.条理化
一般来说,老师会把章、节标题写在黑板上,记这部分内容有助于了解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但也会出现因课文内容需要、老师讲授思路不同,而不按板书顺序讲课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又要注意保持知识本身固有的顺序和条理。
2.不放过课本之外的精华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经常会谈到许多关于学习方法、思想方法等内容,这都是老师的切身经验,对学习行之有效,对学生提高素质、能力极有好处,也应及时记下来。
二、课堂笔记的策略
笔记主要记录的是思维方法以及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但通过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不会记笔记,没有记笔记的习惯。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做笔记呢?
1.圈点勾画
预习、初读课文时,一般要求学生用统一的符号圈出生字新词或四字词语,【 】方括号表示词语,短横线表示生字。勾画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或重点的语句,常用的符号有“﹏﹏”线 或“ ”线。而用“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用“——”线作为分段标记。这样,学生在预习、初读课文时既能按要求完成目标,又能省时,把主要精力花在熟读课文上。
2.抓关键词做批注
精读课文学习时,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到的感悟和见解往往多种多样,学生笔记也更难于下手。可以要求学生一边听大家的发言,一边注意从老师对学生反馈评价和小结性的语言中抓关键词记在勾画的句子旁。
如《万年牢》教学片断:
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师:这里的“万年牢”是指什么呢?
生1:我认为这里的“万年牢”就是说糖葫芦的味道好。
师:“糖葫芦的味道好”你从哪读出来的?
生1:“吃一口让人叫好”就是说他的糖葫芦很受人欢迎,人们吃了还想吃。如果味道不好的话人们怎么会叫好呢?
师: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
师:啊!听了你的朗读,糖葫芦的味道好极了,我的口水快要流出来了。
(学生大笑)
师: “万年牢”仅仅指味道好吗?
生2:“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说明父亲做的糖葫芦放很长时间都不坏,这就是万年牢。”
师:她说“放很长时间都不坏”还可以怎么说?
生3:就是说父亲做的糖葫芦能保质保鲜,这就是“万年牢”。
生4:父亲做的糖葫芦味道好,又能保质保鲜,就是说他手艺高,做的糖葫芦质量好,好像万年都不坏,这就是万年牢。”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出了“万年牢”就是指糖葫芦的质量好。
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从几个方面解读“万年牢”,但不难发现最后落脚点就在“质量好”这个关键词上。所以学生只需在旁批注“质量好”这个词即可。
3.摘录板书
鉴于我们小学生目前做课堂笔记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常常把课文的重点、学生经典的感悟以及与课文紧密相关联的信息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这样学生从中摘录,而且要求学生与老师同步书写。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在介绍巴金的过程中,教师在课题旁板书:3鸟的天堂(巴金:原名李尧棠,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再如教学《小松树》一文,最后学生感悟“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这句话时,我分别叫三个学生在黑板写上自己的这些经典的感悟:“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这些是要花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一般放在开课时或者课要结束时板书,这样便于学生记笔记,不会影响听课,顾此失彼。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对小学生而言,帮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记笔记的能力,教师的扶持和检查少不了。
三、课后整理复习笔记
语文科的笔记多数情况是直接记在书上的,这样有助于孩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但是,受课堂时间和孩子们书写速度的限制,他们不可能记下一节课中所有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如果孩子们光顾着作记录,也会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倾听和思考的参与度,降低课堂学习效率。所以,孩子们的课堂笔记只能是简化的、提示性的,难免有很多地方不完整、不对应或者条理不清,甚至出现一些错误,课后必须及时进行整理、完善和复习。
对于整理和完善笔记,我们要求学生课下立即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将简化的、提示性记录的和漏记的地方补充完整。确实回忆不出来的,建议孩子参看一下其他同学的笔记,以达到借鉴和补充的目的。在整理和完善笔记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在课本的相应位置记录他们自己的疑问、思考或得到的启示,以增加笔记的含金量,映射孩子成长中的点滴收获与进步。
复习笔记既是笔记的运用,也是对笔记的进一步完善。事实上,课后整理笔记的过程就已经在是复习笔记了。按照遗忘规律,对笔记的复习间隔时间要由短到长,从当天复习到隔一天、两天、一周、一个单元结束、一个月复习,最后再进行期末复习。复习时不是让孩子单纯地看或记忆,必须要求孩子回到记录当中,重温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巩固和自我评价,并且要动笔进一步完善笔记,解决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的疑问或留下的思考,把复习和反思提高联系起来,才能更大地发挥笔记本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提高学习的成绩。
实践证明,教师重视笔记的作用,学生才会重视记笔记和用笔记;教师笔记指导到位,学生就善于记笔记。有良好笔记习惯、有较强笔记能力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也会增强,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必然会有很大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会学生笔记,就教会了学生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不教而教”。
一、课堂笔记的要求
1.条理化
一般来说,老师会把章、节标题写在黑板上,记这部分内容有助于了解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但也会出现因课文内容需要、老师讲授思路不同,而不按板书顺序讲课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又要注意保持知识本身固有的顺序和条理。
2.不放过课本之外的精华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经常会谈到许多关于学习方法、思想方法等内容,这都是老师的切身经验,对学习行之有效,对学生提高素质、能力极有好处,也应及时记下来。
二、课堂笔记的策略
笔记主要记录的是思维方法以及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但通过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不会记笔记,没有记笔记的习惯。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做笔记呢?
1.圈点勾画
预习、初读课文时,一般要求学生用统一的符号圈出生字新词或四字词语,【 】方括号表示词语,短横线表示生字。勾画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或重点的语句,常用的符号有“﹏﹏”线 或“ ”线。而用“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用“——”线作为分段标记。这样,学生在预习、初读课文时既能按要求完成目标,又能省时,把主要精力花在熟读课文上。
2.抓关键词做批注
精读课文学习时,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到的感悟和见解往往多种多样,学生笔记也更难于下手。可以要求学生一边听大家的发言,一边注意从老师对学生反馈评价和小结性的语言中抓关键词记在勾画的句子旁。
如《万年牢》教学片断:
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师:这里的“万年牢”是指什么呢?
生1:我认为这里的“万年牢”就是说糖葫芦的味道好。
师:“糖葫芦的味道好”你从哪读出来的?
生1:“吃一口让人叫好”就是说他的糖葫芦很受人欢迎,人们吃了还想吃。如果味道不好的话人们怎么会叫好呢?
师: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
师:啊!听了你的朗读,糖葫芦的味道好极了,我的口水快要流出来了。
(学生大笑)
师: “万年牢”仅仅指味道好吗?
生2:“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说明父亲做的糖葫芦放很长时间都不坏,这就是万年牢。”
师:她说“放很长时间都不坏”还可以怎么说?
生3:就是说父亲做的糖葫芦能保质保鲜,这就是“万年牢”。
生4:父亲做的糖葫芦味道好,又能保质保鲜,就是说他手艺高,做的糖葫芦质量好,好像万年都不坏,这就是万年牢。”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出了“万年牢”就是指糖葫芦的质量好。
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从几个方面解读“万年牢”,但不难发现最后落脚点就在“质量好”这个关键词上。所以学生只需在旁批注“质量好”这个词即可。
3.摘录板书
鉴于我们小学生目前做课堂笔记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常常把课文的重点、学生经典的感悟以及与课文紧密相关联的信息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这样学生从中摘录,而且要求学生与老师同步书写。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在介绍巴金的过程中,教师在课题旁板书:3鸟的天堂(巴金:原名李尧棠,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再如教学《小松树》一文,最后学生感悟“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这句话时,我分别叫三个学生在黑板写上自己的这些经典的感悟:“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这些是要花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一般放在开课时或者课要结束时板书,这样便于学生记笔记,不会影响听课,顾此失彼。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对小学生而言,帮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记笔记的能力,教师的扶持和检查少不了。
三、课后整理复习笔记
语文科的笔记多数情况是直接记在书上的,这样有助于孩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但是,受课堂时间和孩子们书写速度的限制,他们不可能记下一节课中所有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如果孩子们光顾着作记录,也会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倾听和思考的参与度,降低课堂学习效率。所以,孩子们的课堂笔记只能是简化的、提示性的,难免有很多地方不完整、不对应或者条理不清,甚至出现一些错误,课后必须及时进行整理、完善和复习。
对于整理和完善笔记,我们要求学生课下立即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将简化的、提示性记录的和漏记的地方补充完整。确实回忆不出来的,建议孩子参看一下其他同学的笔记,以达到借鉴和补充的目的。在整理和完善笔记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在课本的相应位置记录他们自己的疑问、思考或得到的启示,以增加笔记的含金量,映射孩子成长中的点滴收获与进步。
复习笔记既是笔记的运用,也是对笔记的进一步完善。事实上,课后整理笔记的过程就已经在是复习笔记了。按照遗忘规律,对笔记的复习间隔时间要由短到长,从当天复习到隔一天、两天、一周、一个单元结束、一个月复习,最后再进行期末复习。复习时不是让孩子单纯地看或记忆,必须要求孩子回到记录当中,重温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巩固和自我评价,并且要动笔进一步完善笔记,解决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的疑问或留下的思考,把复习和反思提高联系起来,才能更大地发挥笔记本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提高学习的成绩。
实践证明,教师重视笔记的作用,学生才会重视记笔记和用笔记;教师笔记指导到位,学生就善于记笔记。有良好笔记习惯、有较强笔记能力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也会增强,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必然会有很大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会学生笔记,就教会了学生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不教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