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 吴建金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历史学科对于学生了解历史常识,掌握历史规律,并用历史的眼光探讨分析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至关重要。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一直以来,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未能真正被一些学校及师生所重视,他们认为历史学科是“副科”,没必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投用过多的精力,使得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率一直不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要解决当前一些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真正实现新课标下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可实施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如下:
  一、要对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深刻的认识
  要特别对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都有的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如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都有“孔子”的教学内容,小学阶段重在让学生了解“大教育家”的“孔子”,而初中阶段则是在小学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明确“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对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后再进行教学,就可以循序渐进,不断促进学生提高。
  二、要做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工作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思维自惊奇而开始”。只有学生发生惊奇和疑问时,才愿意去探索。例如,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感受发现的喜悦。
  三、要尽可能地采用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学生因年龄特点,形象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所以,采用直观教学的策略,可大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如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图言并茂,集“视、听”为一体。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及时总结,上升到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
  四、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
  笔者认为,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尤其是以下四种方法,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1)学会回答问题。要求答案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2)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教学生抓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3)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头绪繁多,教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4)编写课文提纲。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学会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行之有效。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和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五、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
  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提问要注重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层教学。在新课讲解过程中注重讲解点拨、讲中设疑、质疑。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教师点拨、归纳、补充、更正,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条理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知识点。同时探究问题,学会方法。得出结论,升华认识。设计问题,开展活动,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感受去理解。面对我们农村中学的生源,要想提高历史分数,必须做到让学生加强课前预习,注重初、高中历史的衔接,发挥每课的导言作用。学生缺漏的史实,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优秀的教师尤其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疑惑和灵光。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挑战。比如在讲完了《戊戌变法》主干内容之后,我借鉴了一位优秀教师的经验:我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一个学生提出: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是不得已的。还有一个学生提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的死是否值得?问题提得非常好!教师让学生分组展开了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代表说:袁世凯如果站到维新派一边,道德上讲得过去了,但政治上的损失极大,风险也很大,身家性命可能不保。一般来说,政治只问利弊,不问是非和道德。袁世凯是政客,不是道德楷模。我接过学生的话说:解决了生死问题,留下了道德问题。历史上毕竟有过很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例证,作为政治家,不能完全见利忘义。争论使得教学渐入佳境。对学生提出的另一个疑惑:谭嗣同的死是否值得?我说:对谭嗣同英勇就义的壮举,我们理应表示敬意,这也是多少年来谭嗣同受人景仰的缘由。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有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要立足于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