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水平的提高
【作者】 任启林
【机构】 四川省江油市新安初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是较为棘手的事情,但语文教师只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不断让学生予以积累,将会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力得以提高。我认为作文的教学和提高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促使学生博览有益之书,在读书中不断感悟体会,积累文学素养;二、精读教材,分析课文,感悟课文,以教材为典范;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素材;四、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笔、练手,在过程中积累、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水平;练笔;策略;积累;提高
作文在语文中有了“半边天”之说,这足以说明作文在语文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似乎是棘手的问题。作文教学、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盲点、高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循序渐进、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多方式、多策略的进行作文教学和训练,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促使学生博览有益之书,在读书中不断感悟体会,积累文学素养
从古至今,大凡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之人皆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千里走单骑的、煮酒论英雄的骁勇善战的关羽,最终使他失掉荆州、败走麦城且丧了命,这是谁所为?关羽就是败于当初被称为“吴下阿蒙”的吕蒙的手中。司马光在《资源通鉴》中记吕蒙经由孙权的劝说,终由一介武夫成长为文韬武略皆精的一代儒将,连鲁肃也大为赞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如果吕蒙不从师学习,仅有武,那是不能取胜关羽的。当然读书的益处并非仅在于此。
冰心在《忆读书》中就回忆自己的阅读生涯中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冰心一生阅读了大量作品,也创作了《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读者》、《往事》、《南归》、《闲情》等大量的作品,这无不是开卷有益、奠基所成。冰心最后说“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几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的重要性自在不言中。
语文教学中,拟定读书计划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鉴于此,我在班上成立读书角,让学生提供自己拥有的名著或其他可以供同学们读的书籍;同时也列出了中外古今可读的作品,让同学们计划性的购买,保证这些书在班上要有一本,然后相互借阅。为了达到阅读的最终效果,我要求学习小组长组织保证每天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然后再利用课间或其他时间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的写作艺术、思想、语言、文采、特色等等,感悟名家的名著,不断地积累语文素养,渐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最终目的。
二、精读教材,分析课文,感悟课文,以教材为典范
现在语文教材上的篇目都是经过编者仔细的筛选、评审之后才入选的,文章为作家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为学生作文上路和写作起到了借鉴和示范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课文仅局限于中心、段意、句子词语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等的分析上,更重要的是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讲了什么、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还要让学生明白课文的行文思路、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特色等。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是如何来写文章、是怎样写文章的。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体会,甚至让学生背记一些重要的段落也并非不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认真的去理解、去欣赏,就会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为练笔或作文已经做好了感性上的理解和思考,只待炉火最后的锻造。
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素材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的活泼的流个不歇”。文章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艺术化了的生活的形式。只有密切的观察、体验、感悟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的激流,才会让文章灵动。
刘白羽先生在《日出》中是这样来写日出的,“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出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样直往上冲……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就被它照亮了。一眨眼间,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仓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激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刘先生的此文与一般的写日出文章不同的,如果没有作家仔细的对日出的观察、感受、挖掘、再现,那是写不出来的,是不能将太阳迸出之前的天空色彩的变化、天空云的变化、日出前后的细微变化和感受写得那样仔细传神。
陆游在《文章》一诗中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是指文学素养高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如果你不投入生活、观察生活、仔细地挖掘生活,在作文时就不会充分、生动,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是内容空洞、情感缺乏、干瘪无肉。
四、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笔、练手,在过程中积累、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章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勤练笔才会将作文的水平予以提高。
一是写周记。周记,其实就是让学生将新近、最近的事、人、物、感受、心情、观点等及时地予以陈述。正因为新近,学生的记忆就会很深刻,内心的触动最强烈,感悟也最深,这样作出来的周记势必有几分色彩,再加上老师的批改或肯定,给予学生写作上的信心,就会让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清泉汩汩不断,达到练笔、兴趣培养的目的。
二是片段描写、细节描写。学生在作文中往往缺少对细节的描写刻画,显得较为粗枝大叶、血肉不丰。常进行这两项训练对学生写作的提高、文章亮点的体现大有裨益。在一次片段作文训练上,我要求学生对一老师作细仔地刻画,过了好一会,只有个别的同学动手写。我提示从老师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予以刻画,然后又让一些学生进行口头陈述,效果在提示和陈述中得以凸现,一位同学是这样描述他的政治老师的,“他,个头不高,常穿中山服,那寸发下的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时刻都闪着智慧的光芒。他开始讲课了:声音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大时而小,时而短而快促,时而长而缓慢;脸上的神色也变换不停,时而笑着笑着突然收缩,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刚还是万里晴空但却会突然大雨倾盘;再看,他时而在教室里来回迂动,时而在讲台上讲台下不断地交换地方;那手上的书随着他的声调、他的表情,也时而左、时而右、时而上、时而下、时而高、时而低……他的课,给我们增添了无限的快乐,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这一片段描写我认为是口述成功之作,学生再通过书面的凝练陈述,写得更具体、更到位,这让学生知道作文并不是一件棘手的、高不可攀的事情。
三是学生相互批阅作文,然后再展示优秀句、段。学生作好文章之后,老师可以适时地把作文交与学生进行批阅,从内容、思想主题、别字、病句、修辞、文学性、技巧、表现手法、文采等方面让学生相互批阅,然后让批阅的同学来读你认为该文章好的句、段及你对该文的评价,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对作文的鉴别鉴赏评价能力,又让学生相互间得以学习。
四是演讲。我在教学中,利用正课前五分钟由一个同学进行演讲,并由学生担任评委,演讲达到一定的分数就表示你的演讲是成功的,如果没有达到则为否定,对于没达到的同学就多背书、多写词语、多在老师处过关过手作为“奖励”每个任教一个年级后进行的此项训练,学生不但很快适应了我的要求,而且让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学生演讲前的准备也为作文积累了材料,使学生写作时不至于找不到话、找不到材料表述。
五是展示优秀作文。有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多数情况下是对学生读、评,读固然是展示之一,但不能仅限于此,可以将学生的作文编成期刊的形式予以分发,这无疑让学生感觉很正式、很严肃,让相当的同学羡慕希望成为期刊上的一员,同时让班上其他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地学习。每二十天一次的正式作文写作中,我将班上好的作文附上评语印制好,编上“某某年级某某班第几期作文展评”的字样,人手一份,带着老师的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身边同学的作文是如何写的。我对去年刚进初一的学生一年的作文教学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一个叫将蓉的同学的作文进步很大,在一次半命题作文“学会 ”中她命题为《学生坚强》,她是这样开头的“坚强,挺起英雄的脊梁;坚强,挺直坚硬的腰板;坚强,迈出坚定的步伐。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未来充满了荆刺和坎坷。虽然我们并不可能预测未来,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朝着希望的曙光奔去,就一定能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接着第二段开头“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虽然不乏有一种悲凉的味道,但自有她的用意;接着的行文用玄奘西行、苏武被囚十多年、“5·12”地震中感人事迹等三个事例围绕突出“坚强”这一主题进行作文,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坚强”,文章中心十分明确,再加上作文语言的文学色彩浓烈,这有力地彰显了她现在的素养积累。
作文教学及写作水平的提高看似是一件困难的事儿,但只要语文教师用心地投入,对学生加以经常训练,适时地对学生写作信心、写作兴趣的培养,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我想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水平;练笔;策略;积累;提高
作文在语文中有了“半边天”之说,这足以说明作文在语文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似乎是棘手的问题。作文教学、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盲点、高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循序渐进、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多方式、多策略的进行作文教学和训练,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促使学生博览有益之书,在读书中不断感悟体会,积累文学素养
从古至今,大凡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之人皆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千里走单骑的、煮酒论英雄的骁勇善战的关羽,最终使他失掉荆州、败走麦城且丧了命,这是谁所为?关羽就是败于当初被称为“吴下阿蒙”的吕蒙的手中。司马光在《资源通鉴》中记吕蒙经由孙权的劝说,终由一介武夫成长为文韬武略皆精的一代儒将,连鲁肃也大为赞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如果吕蒙不从师学习,仅有武,那是不能取胜关羽的。当然读书的益处并非仅在于此。
冰心在《忆读书》中就回忆自己的阅读生涯中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冰心一生阅读了大量作品,也创作了《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读者》、《往事》、《南归》、《闲情》等大量的作品,这无不是开卷有益、奠基所成。冰心最后说“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几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的重要性自在不言中。
语文教学中,拟定读书计划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鉴于此,我在班上成立读书角,让学生提供自己拥有的名著或其他可以供同学们读的书籍;同时也列出了中外古今可读的作品,让同学们计划性的购买,保证这些书在班上要有一本,然后相互借阅。为了达到阅读的最终效果,我要求学习小组长组织保证每天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然后再利用课间或其他时间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的写作艺术、思想、语言、文采、特色等等,感悟名家的名著,不断地积累语文素养,渐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最终目的。
二、精读教材,分析课文,感悟课文,以教材为典范
现在语文教材上的篇目都是经过编者仔细的筛选、评审之后才入选的,文章为作家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为学生作文上路和写作起到了借鉴和示范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课文仅局限于中心、段意、句子词语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等的分析上,更重要的是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讲了什么、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还要让学生明白课文的行文思路、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特色等。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是如何来写文章、是怎样写文章的。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体会,甚至让学生背记一些重要的段落也并非不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认真的去理解、去欣赏,就会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为练笔或作文已经做好了感性上的理解和思考,只待炉火最后的锻造。
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素材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的活泼的流个不歇”。文章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艺术化了的生活的形式。只有密切的观察、体验、感悟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的激流,才会让文章灵动。
刘白羽先生在《日出》中是这样来写日出的,“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出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样直往上冲……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就被它照亮了。一眨眼间,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仓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激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刘先生的此文与一般的写日出文章不同的,如果没有作家仔细的对日出的观察、感受、挖掘、再现,那是写不出来的,是不能将太阳迸出之前的天空色彩的变化、天空云的变化、日出前后的细微变化和感受写得那样仔细传神。
陆游在《文章》一诗中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是指文学素养高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如果你不投入生活、观察生活、仔细地挖掘生活,在作文时就不会充分、生动,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是内容空洞、情感缺乏、干瘪无肉。
四、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笔、练手,在过程中积累、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章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勤练笔才会将作文的水平予以提高。
一是写周记。周记,其实就是让学生将新近、最近的事、人、物、感受、心情、观点等及时地予以陈述。正因为新近,学生的记忆就会很深刻,内心的触动最强烈,感悟也最深,这样作出来的周记势必有几分色彩,再加上老师的批改或肯定,给予学生写作上的信心,就会让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清泉汩汩不断,达到练笔、兴趣培养的目的。
二是片段描写、细节描写。学生在作文中往往缺少对细节的描写刻画,显得较为粗枝大叶、血肉不丰。常进行这两项训练对学生写作的提高、文章亮点的体现大有裨益。在一次片段作文训练上,我要求学生对一老师作细仔地刻画,过了好一会,只有个别的同学动手写。我提示从老师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予以刻画,然后又让一些学生进行口头陈述,效果在提示和陈述中得以凸现,一位同学是这样描述他的政治老师的,“他,个头不高,常穿中山服,那寸发下的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时刻都闪着智慧的光芒。他开始讲课了:声音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大时而小,时而短而快促,时而长而缓慢;脸上的神色也变换不停,时而笑着笑着突然收缩,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刚还是万里晴空但却会突然大雨倾盘;再看,他时而在教室里来回迂动,时而在讲台上讲台下不断地交换地方;那手上的书随着他的声调、他的表情,也时而左、时而右、时而上、时而下、时而高、时而低……他的课,给我们增添了无限的快乐,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这一片段描写我认为是口述成功之作,学生再通过书面的凝练陈述,写得更具体、更到位,这让学生知道作文并不是一件棘手的、高不可攀的事情。
三是学生相互批阅作文,然后再展示优秀句、段。学生作好文章之后,老师可以适时地把作文交与学生进行批阅,从内容、思想主题、别字、病句、修辞、文学性、技巧、表现手法、文采等方面让学生相互批阅,然后让批阅的同学来读你认为该文章好的句、段及你对该文的评价,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对作文的鉴别鉴赏评价能力,又让学生相互间得以学习。
四是演讲。我在教学中,利用正课前五分钟由一个同学进行演讲,并由学生担任评委,演讲达到一定的分数就表示你的演讲是成功的,如果没有达到则为否定,对于没达到的同学就多背书、多写词语、多在老师处过关过手作为“奖励”每个任教一个年级后进行的此项训练,学生不但很快适应了我的要求,而且让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学生演讲前的准备也为作文积累了材料,使学生写作时不至于找不到话、找不到材料表述。
五是展示优秀作文。有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多数情况下是对学生读、评,读固然是展示之一,但不能仅限于此,可以将学生的作文编成期刊的形式予以分发,这无疑让学生感觉很正式、很严肃,让相当的同学羡慕希望成为期刊上的一员,同时让班上其他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地学习。每二十天一次的正式作文写作中,我将班上好的作文附上评语印制好,编上“某某年级某某班第几期作文展评”的字样,人手一份,带着老师的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身边同学的作文是如何写的。我对去年刚进初一的学生一年的作文教学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一个叫将蓉的同学的作文进步很大,在一次半命题作文“学会 ”中她命题为《学生坚强》,她是这样开头的“坚强,挺起英雄的脊梁;坚强,挺直坚硬的腰板;坚强,迈出坚定的步伐。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未来充满了荆刺和坎坷。虽然我们并不可能预测未来,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朝着希望的曙光奔去,就一定能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接着第二段开头“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虽然不乏有一种悲凉的味道,但自有她的用意;接着的行文用玄奘西行、苏武被囚十多年、“5·12”地震中感人事迹等三个事例围绕突出“坚强”这一主题进行作文,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坚强”,文章中心十分明确,再加上作文语言的文学色彩浓烈,这有力地彰显了她现在的素养积累。
作文教学及写作水平的提高看似是一件困难的事儿,但只要语文教师用心地投入,对学生加以经常训练,适时地对学生写作信心、写作兴趣的培养,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我想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