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之我见

【作者】 刘 敏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辛锐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成为了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调味剂,可以让数学教学变得鲜活而富有情趣,促进学生全面获得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研究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创新与合作探究是学习数学学科的重要方针。但在当下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仍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索然无味。于是在这种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为此,要改变当下的数学教学的尴尬局面,那么对数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1.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提出明确的问题,有新意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1 提出明确的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问题,因为只有提出了明确的问题,学生才能够围绕问题来探索问题的含义,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1.2 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和一个新颖独特的问题相比较而言,新颖独特的问题更容易吸引学生关注。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3 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如果总是提出简单的问题,容易造成学生不感兴趣,或者缺乏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提出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得到桃子”。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2.1 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掌握情况营造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乃是建立在以学生的知识实际掌握情况之上的,有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应当同学生的实际学情相结合,即教师要在充分认知和考量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之上,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同时,初中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营造有益于其实现对数学知识高效学习的情境时,要善于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其后以此作为教学驱动力,促进和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完整而全面的认知,进而帮助学生在实现对习得知识温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达到对新接受数学知识的掌握。
  2.2 在生活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
  像上文所指出的那样,一切数学知识都并非是空洞的书本知识,而是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实践之中。考虑到这一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善于从日常生活当中遴选教学素材,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更为高效的接受和领会。
  新知识的学习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新知识的引出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复习中得到的。这也是问题产生的源泉,由此教师可以在此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八年级数学“平方根”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则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快就能得到边长是3分米。教师接着追问:“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分米,边长又是多少呢?于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得不到答案。这样就唤起他们极大的好奇心:“这个边长是多少呢?”带着这一问题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求问题的答案,为平方根的学习铺好路。初中数学还有很多类似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此巧妙设问,既引出新知识的学习,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无限的向往。
  2.3 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创设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性地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并且生动又具体的学习场景,以引起学生们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给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情境教学的核心是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应用到解题过程中。另外,在数学堂课中情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数学课本知识内容为前提,进而创设生动形象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观察、理解、思考、得出结论等活动中学习其蕴含的数学知识,而后牢记于心并能灵活运用。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借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例如,学生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的“圆与正方形”这个课题时,教师可以用日常的圆形玻璃杯盖和正方形铁圈为道具,在课堂上将杯盖与铁圈以“内接”和“外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圆与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这种生活化的举例使数学知识不再抽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具体地理解,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创设问题情境
  新知识的学习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新知识的引出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复习中得到的。这也是问题产生的源泉,由此教师可以在此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八年级数学“平方根”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则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快就能得到边长是3分米。教师接着追问:“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分米,边长又是多少呢?于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得不到答案。这样就唤起他们极大的好奇心:“这个边长是多少呢?”带着这一问题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求问题的答案,为平方根的学习铺好路。初中数学还有很多类似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此巧妙设问,既引出新知识的学习,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无限的向往。
  总之,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基础,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为数学教学添彩添色。
  参考文献:
  [1]颜玫.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J].华夏教师,2014(11).
  [2]管宜江.初中數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