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 马法庭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枣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带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展现了勃勃生机。为了拓宽教育的国际视野,各国的教育学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那么,我们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呢?笔者根据多年化学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培养
1.化学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關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2.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2.1构建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对于客观世界变化也是不断纠正、丰富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走在科学发展的前端,不应该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应该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恰当的丰富和完善,以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在传统知识传授过程中,我们过多的通过化学实验分析现象,得到经验型知识,再通过化学实验现象总结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分析实验产生的物质变化和环境变化在运用到化学实验的构建中去。但是,很多实验由于学校条件和教师能力水平的限制因素,不能够在课堂环境中给与学生演示。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知识没有体系,不能够“举一反三”,阻碍了化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改变以上出现的现象,我们应该要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掌握更为基础性、方法性、实用性的知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受益终身。
2.2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发展。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常常发现很多知识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等,以及原子的构成,不仅仅是化学课堂上我们常常讲解,在物理课堂上我们也要讲解。这时候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开展基于化学和物理学科为基础的综合实践课,两学科的教师共同备课,一同做教学设计,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习物质的微观构成,并且懂得许多知识在不同的学科都是有所体现的。我们要不断发现不同学科和化学学科的交织点,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学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的挖掘化学学科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更加的热爱化学,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2.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化学是实验为主的学科,初中化学仅仅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的基础,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才能够在以后掌握化学的学习规律,更加容易学习化学知识,《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搭设好“脚手架”,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在设计酒精灯使用这节课的时候,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能提高上课的教学效率,但是对于学生能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利的。于是,我想到了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具体的方式,科学地再现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首先我先提出问题:“如何扑灭酒精灯?”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过酒精灯,也怕学生出现危险,于是我将困难的问题简单化,改为:“如何扑灭蜡烛?”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说出了几种方案:第一,用水浇。第二,用嘴吹。第三,用土盖。第四,剪掉烛芯。第五,用湿布盖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灭火的方法,是经过小组进行实验,反复论证,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学生不再枯燥的被动的接收知识,而是主动的探究知识,通过实验,学生的化学能力也逐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2.4帮助学生创设情景,增加生活中的体验。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老是询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学习了这些我们有什么用?”对啊,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只会利用书本上的“死”知识做题,而不会“活学活用”到生活中去,知识不能恰当的应用还叫什么知识,所以我想到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构建化学知识。比如在讲解酸的相关知识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一个生活小妙招的视频,视频呈现的内容是如何利用醋酸巧除暖瓶中的水垢,学生对于这个视频上的内容很感兴趣,都表示想回去尝试一下,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除水垢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醋酸和碳酸钙的化学反应。我继续引导学生,让学生们思考除了醋酸可以除去水垢,还有什么能和碳酸钙发生反映,一个机智聪明的学生想到了生物课堂上做的一个实验,很响亮的回答:“老师,盐酸可不可以呀,我们生物老师说我们人体胃液中会产生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为了解除学生的疑问,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用鸡蛋壳和盐酸做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产生的化学变化,学生都聚精会神的观看,在实验结束以后也得到了盐酸和碳酸钙会发生反应这个实验结论,并且在小组的讨论后得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这节课,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基于生活实际的化学知识,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因此才是最有效的知识。
2.5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
(1)教师要具备完善的操作技能,增强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学生想要通过实验挖掘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一般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要求身为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反复规范操作行为,掌握好演示实验的要领,便于发现问题,做到万无一失,例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初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铁丝的缠绕方式,集气瓶的使用规则,化学仪器的安装等问题,以便给学生更加精确的操作。
(2)多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农村的化学老师,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很少能完整的做一套化学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时间较为有效的实践开展化学研究,我鼓励学生在中午午休的时间来到化学实验室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当然,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我全程陪同。我鼓励学生先从小的实验进行,比如仪器的安装,气体的提取等等,鼓励学生多动手,勤操作。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对于错误的实验,反复叫学生练习。学生在实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对于较普遍的操作错误,要进行归纳。比如,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倒吸入试管,炸裂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药品用量太多,没有按“最少量”原则取用;实验结束时,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干净,桌面也没有整理好,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
3.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贯穿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我们不但要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要在生活中帮助学生创设情景,增加生活中的化学体验,让学生不但轻松的掌握化学知识,而且化学能力也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为学生谱写壮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2015版
[2]《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雷虹;《亚太教育》, 2016 (24) :50-50
[3]《从生活出发,整合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以初中“化学与生活”专题复习为例》;刘岩;《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 2015 (23) :28-31
[4]《培养初中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策略探究》;梁秋玲;《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2013 (6)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培养
1.化学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關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2.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2.1构建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对于客观世界变化也是不断纠正、丰富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走在科学发展的前端,不应该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应该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恰当的丰富和完善,以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在传统知识传授过程中,我们过多的通过化学实验分析现象,得到经验型知识,再通过化学实验现象总结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分析实验产生的物质变化和环境变化在运用到化学实验的构建中去。但是,很多实验由于学校条件和教师能力水平的限制因素,不能够在课堂环境中给与学生演示。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知识没有体系,不能够“举一反三”,阻碍了化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改变以上出现的现象,我们应该要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掌握更为基础性、方法性、实用性的知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受益终身。
2.2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发展。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常常发现很多知识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等,以及原子的构成,不仅仅是化学课堂上我们常常讲解,在物理课堂上我们也要讲解。这时候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开展基于化学和物理学科为基础的综合实践课,两学科的教师共同备课,一同做教学设计,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习物质的微观构成,并且懂得许多知识在不同的学科都是有所体现的。我们要不断发现不同学科和化学学科的交织点,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学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的挖掘化学学科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更加的热爱化学,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2.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化学是实验为主的学科,初中化学仅仅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的基础,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才能够在以后掌握化学的学习规律,更加容易学习化学知识,《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搭设好“脚手架”,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在设计酒精灯使用这节课的时候,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能提高上课的教学效率,但是对于学生能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利的。于是,我想到了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具体的方式,科学地再现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首先我先提出问题:“如何扑灭酒精灯?”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过酒精灯,也怕学生出现危险,于是我将困难的问题简单化,改为:“如何扑灭蜡烛?”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说出了几种方案:第一,用水浇。第二,用嘴吹。第三,用土盖。第四,剪掉烛芯。第五,用湿布盖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灭火的方法,是经过小组进行实验,反复论证,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学生不再枯燥的被动的接收知识,而是主动的探究知识,通过实验,学生的化学能力也逐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2.4帮助学生创设情景,增加生活中的体验。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老是询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学习了这些我们有什么用?”对啊,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只会利用书本上的“死”知识做题,而不会“活学活用”到生活中去,知识不能恰当的应用还叫什么知识,所以我想到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构建化学知识。比如在讲解酸的相关知识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一个生活小妙招的视频,视频呈现的内容是如何利用醋酸巧除暖瓶中的水垢,学生对于这个视频上的内容很感兴趣,都表示想回去尝试一下,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除水垢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醋酸和碳酸钙的化学反应。我继续引导学生,让学生们思考除了醋酸可以除去水垢,还有什么能和碳酸钙发生反映,一个机智聪明的学生想到了生物课堂上做的一个实验,很响亮的回答:“老师,盐酸可不可以呀,我们生物老师说我们人体胃液中会产生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为了解除学生的疑问,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用鸡蛋壳和盐酸做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产生的化学变化,学生都聚精会神的观看,在实验结束以后也得到了盐酸和碳酸钙会发生反应这个实验结论,并且在小组的讨论后得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这节课,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基于生活实际的化学知识,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因此才是最有效的知识。
2.5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
(1)教师要具备完善的操作技能,增强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学生想要通过实验挖掘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一般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要求身为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反复规范操作行为,掌握好演示实验的要领,便于发现问题,做到万无一失,例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初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铁丝的缠绕方式,集气瓶的使用规则,化学仪器的安装等问题,以便给学生更加精确的操作。
(2)多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农村的化学老师,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很少能完整的做一套化学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时间较为有效的实践开展化学研究,我鼓励学生在中午午休的时间来到化学实验室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当然,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我全程陪同。我鼓励学生先从小的实验进行,比如仪器的安装,气体的提取等等,鼓励学生多动手,勤操作。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对于错误的实验,反复叫学生练习。学生在实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对于较普遍的操作错误,要进行归纳。比如,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倒吸入试管,炸裂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药品用量太多,没有按“最少量”原则取用;实验结束时,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干净,桌面也没有整理好,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
3.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贯穿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我们不但要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要在生活中帮助学生创设情景,增加生活中的化学体验,让学生不但轻松的掌握化学知识,而且化学能力也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为学生谱写壮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2015版
[2]《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雷虹;《亚太教育》, 2016 (24) :50-50
[3]《从生活出发,整合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以初中“化学与生活”专题复习为例》;刘岩;《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 2015 (23) :28-31
[4]《培养初中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策略探究》;梁秋玲;《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201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