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刍议阅读教学之动、趣、新、变
【作者】 巫雅洪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不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也是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阅读不仅是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助力器,也是构建一个民族精神不可缺乏的重要媒介。通过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其精神境界,还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心智能力。因此,探讨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大阅读”活动中来,意义重大。本文探讨通过动、趣、新、变的四字诀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也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增强课堂的对话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多角度解读文本,从而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
关键词:阅读教学;动、趣、新、变
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成长的动力,也是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的催化剂。通过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精神世界之门,从而使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化。阅读,作为与高尚的人对话的重要活动,是应该伴随学生一辈子的精神修炼之旅。因此,再怎么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之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致个人素养。新课改以来,我们更加重视阅读教学,不仅有“书香校园”活动,有校园大阅读活动,还具体到每天都有“早读”和“夕读”。不仅重视发声的朗读,也重视默读、略读、浏览等各种阅读技巧的培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贯彻个性化阅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充分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融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结合自己平时语文教学课堂实践,探讨一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动——加强对话互动教学
所谓对话互动教学,指的并不仅仅是教师或者是学生与教材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新课改普遍实施的今天,小组讨论的互动学习已经蔚然成风。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少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确实是“动”起来了,可是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实,形式的“动”无法取代思维参与的“动”。我们需要的是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的“动”。此处所提到的对话关系也不是平常意义上问答对话,对话的双方要真正在对话过程中能够互相碰撞和升华,做到走进对方的心灵。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只起到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因此,教师需要非常熟悉阅读的文本内容,从学生能够理解的角度对文本的内容作出分析。在小组讨论之前,也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自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与文本做直接对话,这样学生们才能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避免出现“误读”现象。只有学生充分自读后,参与小组讨论才有底气,才有积极性。
学生如果在分析的文章内容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该作为与学生平等的讨论者身份进入到关于文本的对话中去,传达自己对于文本的分析,鼓励学生们与自己讨论关于文本的任何问题,在互动的过程中将文本分析理解透彻,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讨论文章之后,学生们才能够更加投入到阅读学习之中去,放下过去因为怕理解错误而不敢与老师讨论的思想包袱。
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了“质疑”与“争议”,教师更应该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给予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文本的写作宗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领略世界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奇妙旅程。多角度阅读就是我们说的“殊途同归”,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文本。
二、趣——激发阅读兴趣
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学生自愿的主动学习。
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一个非常轻松、和谐的语文阅读情境。要充分利用祖国语言的美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阅读的状态之中。语言是最有魔力的工具,语文教师应该率先垂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不仅爱看,更加爱说。
兴趣的培养还离不开学生的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参加合作交流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在导入新内容时,需要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可以使用明星或者电视中的例子;而在对风景之类的文章进行教学时,就应该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去采风或爬山,让学生自己发现与感受大自然的风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够使学生对课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只花费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就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内容。
兴趣的保持需要有持久的活动参与。为此,我们县教育局组织了网络阅读答题活动。学生阅读完相关的课外读物,就可以上网参与网络阅读答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培养创新阅读能力
阅读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读者内在世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发散性思维,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比知识更重要的创新能力。要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就应该肯定学生的创新想象。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和学生共同探讨文章里的内容,不随意批评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由于语文的知识与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带领学生畅游知识海洋时,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会给学生的精神层面上带来更多的享受。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思想、感受不同的境界,这些阅读感受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下身心发展的基础。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们的课下学习也相当重要,教师需要推荐一些有益书目来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这个时段的阅读应该是较浅程度的阅读,是通过广泛的涉猎,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并慢慢沉淀成文学上的素养,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出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式的努力。
四、变——多角度阅读下的语感培养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其有丰富的变化形式。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表达者那里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因此,阅读过程中也要重视学生的多角度阅读培养,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文本的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语感主要是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敏感性,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性行为,能够直觉地把握语言本身的隐含意义,它是语感者内在理性积淀的感性表现形式。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语感:一是积极激活学生想象,触发语感。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借丰富的想象、联想才能在读者头脑中再现,读者头脑中呈现了作品中的形象,才算真正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二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品词赏句来培养语感。美文的语言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我们在语感训练体验式学习时,注意抓那些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使学生具备把握语言精当感的能力。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阳.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3-15.
[2]张霖.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20-22.
关键词:阅读教学;动、趣、新、变
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成长的动力,也是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的催化剂。通过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精神世界之门,从而使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化。阅读,作为与高尚的人对话的重要活动,是应该伴随学生一辈子的精神修炼之旅。因此,再怎么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之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致个人素养。新课改以来,我们更加重视阅读教学,不仅有“书香校园”活动,有校园大阅读活动,还具体到每天都有“早读”和“夕读”。不仅重视发声的朗读,也重视默读、略读、浏览等各种阅读技巧的培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贯彻个性化阅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充分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融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结合自己平时语文教学课堂实践,探讨一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动——加强对话互动教学
所谓对话互动教学,指的并不仅仅是教师或者是学生与教材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新课改普遍实施的今天,小组讨论的互动学习已经蔚然成风。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少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确实是“动”起来了,可是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实,形式的“动”无法取代思维参与的“动”。我们需要的是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的“动”。此处所提到的对话关系也不是平常意义上问答对话,对话的双方要真正在对话过程中能够互相碰撞和升华,做到走进对方的心灵。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只起到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因此,教师需要非常熟悉阅读的文本内容,从学生能够理解的角度对文本的内容作出分析。在小组讨论之前,也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自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与文本做直接对话,这样学生们才能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避免出现“误读”现象。只有学生充分自读后,参与小组讨论才有底气,才有积极性。
学生如果在分析的文章内容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该作为与学生平等的讨论者身份进入到关于文本的对话中去,传达自己对于文本的分析,鼓励学生们与自己讨论关于文本的任何问题,在互动的过程中将文本分析理解透彻,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讨论文章之后,学生们才能够更加投入到阅读学习之中去,放下过去因为怕理解错误而不敢与老师讨论的思想包袱。
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了“质疑”与“争议”,教师更应该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给予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文本的写作宗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领略世界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奇妙旅程。多角度阅读就是我们说的“殊途同归”,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文本。
二、趣——激发阅读兴趣
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学生自愿的主动学习。
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一个非常轻松、和谐的语文阅读情境。要充分利用祖国语言的美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阅读的状态之中。语言是最有魔力的工具,语文教师应该率先垂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不仅爱看,更加爱说。
兴趣的培养还离不开学生的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参加合作交流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在导入新内容时,需要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可以使用明星或者电视中的例子;而在对风景之类的文章进行教学时,就应该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去采风或爬山,让学生自己发现与感受大自然的风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够使学生对课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只花费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就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内容。
兴趣的保持需要有持久的活动参与。为此,我们县教育局组织了网络阅读答题活动。学生阅读完相关的课外读物,就可以上网参与网络阅读答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培养创新阅读能力
阅读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读者内在世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发散性思维,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比知识更重要的创新能力。要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就应该肯定学生的创新想象。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和学生共同探讨文章里的内容,不随意批评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由于语文的知识与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带领学生畅游知识海洋时,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会给学生的精神层面上带来更多的享受。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思想、感受不同的境界,这些阅读感受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下身心发展的基础。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们的课下学习也相当重要,教师需要推荐一些有益书目来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这个时段的阅读应该是较浅程度的阅读,是通过广泛的涉猎,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并慢慢沉淀成文学上的素养,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出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式的努力。
四、变——多角度阅读下的语感培养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其有丰富的变化形式。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表达者那里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因此,阅读过程中也要重视学生的多角度阅读培养,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文本的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语感主要是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敏感性,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性行为,能够直觉地把握语言本身的隐含意义,它是语感者内在理性积淀的感性表现形式。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语感:一是积极激活学生想象,触发语感。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借丰富的想象、联想才能在读者头脑中再现,读者头脑中呈现了作品中的形象,才算真正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二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品词赏句来培养语感。美文的语言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我们在语感训练体验式学习时,注意抓那些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使学生具备把握语言精当感的能力。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阳.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3-15.
[2]张霖.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