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李雪梅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金宝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与知识接触的起步阶段,在该阶段对学生的良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的小学课堂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困扰着学生和老师。就小学语文课堂而言,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教学语言不生动等问题频频出现,这不仅让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失去兴趣,也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应当对语文教学课堂进行改进,本文就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教学艺术性
  如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频频出现,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听课效率,导致学生语文成绩无法提高。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意識不强,可能还不懂学习是为了什么。因此,教师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达知识,告诉学生课文想要表达的内容,其实在枯燥、平淡、无趣的讲课过程中学生是很难对课文内容提起兴趣的。教师会发现当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可能正在思考,也有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并不再听课。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教学艺术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没能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在当前小学教学中,教师缺乏授课艺术性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导致课堂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氛围也一般。
  (二)课堂导学没有得到正确落实
  小学生对课文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在各个方面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堂导学能够让学生知道接下去要学习什么内容,应当以何种方式去学习,这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许多教师忽视了课堂导学,认为该内容只是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对学生的作用不大,只专注于对课文知识点的教学,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在课堂上没有进行课堂导学以及课堂导学不到位,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而这些都源于老师对课堂导学的不重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降低了语文学习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
  (三)教师的语言缺乏生动性
  小学生带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活泼可爱,那是因为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兴趣,所以当大人提及某一样东西时,小学生就会去思考和询问。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也是这样,只有小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增加课堂趣味,提升学生对内容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小学语文课堂而言,老师的语言不生动,对于一些枯燥的知识无法利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来表达,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并且现代小学语文教师仍旧没有对提升自身语言的生动性加以重视,他们认为平淡的语言更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内容。然而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学生对上课都没有兴趣,那么何谈理解课文内容。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课件,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谈话导入法,让孩子们说一下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是他?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更好地进入课文学习。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感受老木匠、小木偶、小红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的心理活动,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的有感情朗读,在课堂的最后还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了课本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表演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得到情感的升华。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让学生借助视觉、听觉更好地了解蟋蟀,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自学课文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不断创新,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课堂,提高工作的有效性,研究出各种适合学生们学习的策略,并将这些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就可以达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