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作者】 罗文元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作文教学中重点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积累和观察,让学生产生对生活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写作灵感,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写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杜绝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读、多看、多想、多写,积累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每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想象结果也不一样,观点也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像以往那样要求,应该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的抒发去引导,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生活中正能量的一面,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在策略上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针对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一问题,可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来提高作文写作的效果。在开展写作练习时,就要组织学生进入生活中去,通过引导学生观赏与学习,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对作文的创新。在生活中能够让学生发现新鲜的素材,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观察的事物写入文章,保证作文内容上充实性,提高写作的真实性。如可以组织学生思考与家长的郊游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户外进行游玩,让学生在游玩中体验,并将自身的亲身感受表达出来。实践证明,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融入自身的真实感受,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高质量的作文奠定基础。
  二、教给习作的基本方法
  1.一般开头结尾的方法。开头结尾的方法技巧很多,例如:开头有“设计悬念,吸引读者。”“开门见山,亮明观点。”“设计悬念,吸引读者。”等;结尾的方法有“首尾呼应式。”“名言警句式。”“自然收束式。”等。但对于中年级来说,我觉得交给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就可以,开头一般可以“时间地点人物式”“模仿开头式”,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式”“感悟式”,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所以,我平时在教学阅读课文时,也注重多鼓励学生背诵简短的开头结尾。背诵得多了,自然领悟了一些开头结尾的基本方法。2.教给学生基本的组段方法。一般文章由几个自然段组成,每个自然段自己一个意思,中间自然段有的开头可以用一句中心句概括,每个自然段写的都与文章的主题有关联。中间段落按提醒学生“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中年级起步作文一般可以写三个自然段,也可以写三、五个自然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每个自然段写什么,怎么写。3.相机捕捉合适的习作时机。三年级正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我们要善于捕捉合适的习作时机,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我们可以抓住教材中的训练点,以课文中典型的句、段、篇写法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怎么写”。也可以利用各种活动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为题材,指导学生写。还可以充分利用写故事、讲故事的等方式进行训练。4.有效的作文评改。习作的评改也是教学生习作的一种基本方式方法,给学生讲太多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我认为中年级大部分学生是听得云里雾里的。我们教师应该多结合学生的习作来评讲,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应该怎样习作。其实,习作内容像是建造一座大厦的砖石水泥钢筋,技巧是它的图纸。对于写作技巧,指导课当讲则讲,但我觉得更应该结合学生的习作做适当讲授即可。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们在自己中年级作文起步教学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法,我只是谈谈自己的浅见和做法,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写下来,和同行们一起共享。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丰富学生想象空间
  要想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除了日常的素材积累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篇优秀的作文除了恰当的词语运用与情感表达,还应具有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越细致,体会越深刻,其写出来的东西才越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作文的一些内容进行创新,使文章充满灵气与新鲜感。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写作更加精彩、更具有画面感。例如,教师在让学生以“植物”为主题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植物,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植物的形态以及生活习性等。然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联想,构思一副幽美的图片,增强学生写作的艺术效果。
  四、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国与外国的学生相比,能吃苦,书面成绩较好,然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较差。追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教育中长期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善于创新,没有创新意识,创新对于小学生而言就以一个名词,一句空话,对其没有切身的感触。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打破思维定式,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拓展思维,形成求异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打破常规模式,进行思维创新。所谓求异思维,就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其反应到小学作文的创新中,就体现在学生依据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感触,形成与众不同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文本故事的教学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例如,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故事以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学生我们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进行与众不同的思考。
  五、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写作并不是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它渗透在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让学生将写作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爱上写作。对此,教师可以将日记式教学有意识地运用在学习中,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不限于内容与字数,只需要记录好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其中的感悟,做到真情实感、有感而发。再者,教师还可以将日记与周记的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日记与周记成为学生总结自我,练习文字运用功力的平台。这样一来,教师一方面将学习的平台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实现生活式教学,让学生完成生活总结与感悟,另一方面,简单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爱上了文字表达,培养了写作的习惯,克服了作文学习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练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的道路是任重道远,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达到最终目标:“出口成章,下笔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