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探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作者】 姚建华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革勒车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和儿童的身心特点,采取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情感、注重语言积累、鼓励学生在诵读中体验作品美感、珍视学生学习时的独特感受、联系学生生活学习读诗词等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和教学。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华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的艺术气息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值得后人细细品味、慢慢推敲。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出的新课程语文教材,秉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将古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和诵读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和教学。
一、引领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情感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古诗词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引导学生领悟读诗词妙不可言的意境美,理解古诗词蕴含的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靠的是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也是古诗词的命脉。
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古诗词包含的情感,学生情感的波纹才会渐渐地涌动起来。《示儿》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教学这一课时,在学生反复吟诵后,我引导孩子把全诗的二十八个字,读成一个字“悲”,不见九洲同的“悲”!诗人因为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而悲痛;因为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而悲伤;因为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而悲愤;因为中原遗民被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而悲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那就是深切的“盼”,盼望王师能早日北定中原,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 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所以情境教学法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我问学生:“黄丽为什么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不停呢?白鹭为什么向蓝天飞去呢?”一个学生举手回答:“因为春天来啦,人们很开心,鸟儿们也很开心呀!”我鼓励道:“你真聪明!你回答的非常对!”全班孩子自发的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
二、注重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语言积累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古诗才属于一门语言艺术,不仅重视遣词造句,而且还讲究反复推敲。从语言角度出发,古诗还追求语言上的简洁化、准确化以及传神化。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努力亲近语言,触击语言内核,感受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 “诗人为什么不说‘鲜花三月’而用‘烟花三月’呢?”通过替换字词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就感觉到“鲜花三月”无法表达当时烂漫的阳春三月风光。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古诗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
三、鼓励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美
教学古诗词,一定要读,反复地读,读出古诗词的美,读出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学生们吟诵诗词,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可以广泛地积累语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古诗词是非常讲究韵脚合辙以及平仄搭配的,而且还强调字数以及句数层面的整齐化,要求在诵读过程中做到琅琅上口,铿锵有声,从而让所阅读者感受到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乐感,进一步感受音韵美与节奏美。这种音乐美是古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把握古诗词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读。
在教学张志和的词《渔歌子》时,我引导学生读,落脚点就在节奏,就在韵律。在学生读准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说: “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学生依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加上以往的朗读经验,读出了词作的缓急、高低、长短、顿挫。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音乐美。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古诗词的海洋里自由畅游,甚至乐而忘返,真正去实现《课标》的要求: “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会欣赏与审美。”
四、珍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此外,小学古诗词教学不能就诗教诗,就词教词,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古诗词课程。
参考文献:
[1]于美霞;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初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12期
[2]刘玉立;浅谈小学语文诗词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年03期
[3]彭娟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和策略初探[J]; 小学生(下旬刊);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华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的艺术气息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值得后人细细品味、慢慢推敲。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出的新课程语文教材,秉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将古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和诵读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和教学。
一、引领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情感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古诗词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引导学生领悟读诗词妙不可言的意境美,理解古诗词蕴含的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靠的是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也是古诗词的命脉。
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古诗词包含的情感,学生情感的波纹才会渐渐地涌动起来。《示儿》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教学这一课时,在学生反复吟诵后,我引导孩子把全诗的二十八个字,读成一个字“悲”,不见九洲同的“悲”!诗人因为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而悲痛;因为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而悲伤;因为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而悲愤;因为中原遗民被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而悲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那就是深切的“盼”,盼望王师能早日北定中原,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 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所以情境教学法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我问学生:“黄丽为什么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不停呢?白鹭为什么向蓝天飞去呢?”一个学生举手回答:“因为春天来啦,人们很开心,鸟儿们也很开心呀!”我鼓励道:“你真聪明!你回答的非常对!”全班孩子自发的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
二、注重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语言积累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古诗才属于一门语言艺术,不仅重视遣词造句,而且还讲究反复推敲。从语言角度出发,古诗还追求语言上的简洁化、准确化以及传神化。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努力亲近语言,触击语言内核,感受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 “诗人为什么不说‘鲜花三月’而用‘烟花三月’呢?”通过替换字词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就感觉到“鲜花三月”无法表达当时烂漫的阳春三月风光。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古诗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
三、鼓励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美
教学古诗词,一定要读,反复地读,读出古诗词的美,读出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学生们吟诵诗词,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可以广泛地积累语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古诗词是非常讲究韵脚合辙以及平仄搭配的,而且还强调字数以及句数层面的整齐化,要求在诵读过程中做到琅琅上口,铿锵有声,从而让所阅读者感受到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乐感,进一步感受音韵美与节奏美。这种音乐美是古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把握古诗词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读。
在教学张志和的词《渔歌子》时,我引导学生读,落脚点就在节奏,就在韵律。在学生读准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说: “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学生依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加上以往的朗读经验,读出了词作的缓急、高低、长短、顿挫。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音乐美。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古诗词的海洋里自由畅游,甚至乐而忘返,真正去实现《课标》的要求: “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会欣赏与审美。”
四、珍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此外,小学古诗词教学不能就诗教诗,就词教词,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古诗词课程。
参考文献:
[1]于美霞;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初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12期
[2]刘玉立;浅谈小学语文诗词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年03期
[3]彭娟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和策略初探[J]; 小学生(下旬刊);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