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 胡思兵
【机构】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翔凤镇土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对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方式应该进行改革,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
我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已经好几年。以前,我总习惯于用一言堂的方法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思维受限,学生学习能力能力得不到提高。
去年以来,通过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特别是参加“国培”学习,在网上观看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例如在我自己的课堂上,讲台促成了我这位教师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活动的天地和机会,没有学生发表意见和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我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已经好几年。以前,我总习惯于用一言堂的方法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思维受限,学生学习能力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如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像我这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端坐当听众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课程的改革,我这种效率低下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怎样改革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应是一种相互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的学习,真正地成为引导者。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陶冶情操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然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例如:在讲到《中国地图》一课时,通过对地图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有待于学生们去开发资源,振兴中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在讲到《可爱的家乡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家乡人的可爱,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了解家乡优秀人物作出的贡献,激发对家乡人由衷的敬佩和热爱之情。例如,可以让学生准备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上课时一起体会歌曲的意境。也可以使用如李白的《静夜诗》之类的古诗开始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对家乡的理解,以及对家乡的印象。再说说家乡的一些情况,特产、方言、并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以及简单了解家乡杰出人物作出的贡献,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真正理解了“家乡哺育了我”的内涵,感受到自己的家乡、家乡人的可爱,充满对家乡人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三、抓住小事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抓住日常生活与集体中常见的现象,因势利导进行分析,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指出那些不文明行为》一课中,我因势利导,除了找出图中的错误做法外,还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文明的时候,从而分清是非,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观察事物,锻炼了表达能力,又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真是一举多得。
四、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的同事张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张纸》这一课,主要就是用多媒体设计出轻松、娱乐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正如她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先导,更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原动力。纸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张老师通过多媒体设计了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有“猜谜、捉迷藏、体验实践、观看动画、现场调查”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纸的历史,知道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张老师还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纸来之不易,我们每天又要消耗很多纸,因此我们应该节约纸,保护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胜利;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J];吉林教育;2017年46期
[2]张喜艳;实现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年10期
[3]曾文旭;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J];教育;2018年3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
我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已经好几年。以前,我总习惯于用一言堂的方法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思维受限,学生学习能力能力得不到提高。
去年以来,通过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特别是参加“国培”学习,在网上观看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例如在我自己的课堂上,讲台促成了我这位教师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活动的天地和机会,没有学生发表意见和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我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已经好几年。以前,我总习惯于用一言堂的方法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思维受限,学生学习能力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如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像我这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端坐当听众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课程的改革,我这种效率低下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怎样改革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应是一种相互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的学习,真正地成为引导者。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陶冶情操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然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例如:在讲到《中国地图》一课时,通过对地图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有待于学生们去开发资源,振兴中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在讲到《可爱的家乡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家乡人的可爱,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了解家乡优秀人物作出的贡献,激发对家乡人由衷的敬佩和热爱之情。例如,可以让学生准备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上课时一起体会歌曲的意境。也可以使用如李白的《静夜诗》之类的古诗开始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对家乡的理解,以及对家乡的印象。再说说家乡的一些情况,特产、方言、并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以及简单了解家乡杰出人物作出的贡献,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真正理解了“家乡哺育了我”的内涵,感受到自己的家乡、家乡人的可爱,充满对家乡人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三、抓住小事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抓住日常生活与集体中常见的现象,因势利导进行分析,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指出那些不文明行为》一课中,我因势利导,除了找出图中的错误做法外,还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文明的时候,从而分清是非,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观察事物,锻炼了表达能力,又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真是一举多得。
四、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的同事张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张纸》这一课,主要就是用多媒体设计出轻松、娱乐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正如她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先导,更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原动力。纸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张老师通过多媒体设计了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有“猜谜、捉迷藏、体验实践、观看动画、现场调查”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纸的历史,知道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张老师还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纸来之不易,我们每天又要消耗很多纸,因此我们应该节约纸,保护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胜利;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J];吉林教育;2017年46期
[2]张喜艳;实现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年10期
[3]曾文旭;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J];教育;2018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