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发
【作者】 孙淑群
【机构】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陶行知学贯中西、思想独立,以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创办和管理过多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本文通过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学校管理观、教师管理观和学生管理观三个方面的分析,力图从中离析出其思想精髓对当代中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一、教育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事情
鲍尔认为教育学由管理学延伸而来,也就意味着学校像需要重新恢复秩序的社会生活一样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和操控,并且可以用“效益”来度量。这种操控与效益合二为一的话,那么教育管理学代表的就只是管理者的需要和利益,教职员工则交由管理层主宰和物化,教育管理就演变为权利与控制的工具,人们习惯上将管理的群体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管理者的活动变成管理的重心,而被管理者都是被动的,附属的,服从的角色。教育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是没有生命的、可以用产生的效益衡量的“物”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管理的弊病之一。
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也是被管理者的事,甚至他更强调被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自下而上的领导更能激发群众的力量和责任,更好地管理好学校,如他提倡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学生自治。教育管理的目的不是管理者的领导方式的变化,而是被管理者的自我觉悟的提升和自我目标的实现。因为教育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是有生命、有需求的主体,教育的目标就是这些有生命有需求的主体的成长和进步,因此管理者不仅自己要警惕不要沦为权利操控的工具,也要帮助教育权力关系中的弱者。尽管近年来,平等、民主、自由等字眼已经进入校园,但是更多的时候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诠释。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用学生网络匿名打分,定期公开课专业评定排名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是简便易于控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赤裸裸的威胁,但两者都把教学活动看做了一种外在的不得不做的负担,是被工作绑架了的工作机器。提高教师水平可以通过很多种其他方式去开展,如激发教师内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生活水平,奖励教师自修自学,都是从被管理者主体的内在去打破原有的自己,重新构建新的自己,也就重新构建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关注教育管理学与本土教育管理学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深受国外教育学的影响,纵观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国外教育学的理论一直扮演着提升我国教育管理学品质的重要角色。近几年来,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源自欧美的“择校”理论也被引入中国,没有预期的效果,却成了中国教育不公平的助推器。
陶行知师从杜威,对教育的研究系统,学贯中西,然而,他提出我们不能做东洋车夫把文明国里的时髦东西,硬灌给天真烂漫的儿童,要用科学的方法,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让教育回归民族的土壤。不可否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我们也要考虑到横向借鉴的空间断裂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欧美的教育学资料全单照搬,而是要进行更为细致的深入的分析,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要全面地考量其在中国运用的合理性和适切性。
我们要更多地研究中国的教育管理和中国的教育家,才不至于收到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束缚。正如陶行知立足当时的政治情况,提出了要实行民主的教育行政,才能提出对杜威理论的质疑和拓展。然而,我们也并非一味的排他,对于教育管理中的共性问题的发展历程的讨论,对于我们研究本国的教育管理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与世界同步,并为世界的教育管理贡献我们的智慧。
三、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两者没有清晰的界限,学校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拆掉围墙,要与社会沟通,这堵墙,是人心中的墙。纵观中国现在的教育,学校与社会完全分离,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为增强应试能力,疲于做题和考试,各种评价急功近利,为分数而战斗的岁月,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宝贵的青春时光。学生、家长、老师每天都在应试的泥潭里挣扎,素质教育的口号只能让他们越陷越深。技能的实践只在职业院校的一隅受人蔑视,更多的学生为了上大学而上大学,知识都僵硬在课本上,两耳不闻窗外事,学校没有与社会的沟通,也没有任何的生气,学生不是在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准备,只是从课本上被强行地推进社会,书本上的僵化知识不能帮助他们解决社会上遇到的问题,过几年也都忘光了,于是再到社会上学习所谓的社会规则,人生短短数载断裂在两个毫无关系的载体上。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其有着深刻的自省精神,同时也用这种自省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他把他的爱国精神精准地渗入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借鉴,敲响了警钟。
参考文献:
[1]孙延丰.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孙延丰.陶行知晓庄师范教育管理实践[J].湘潮(下半月),2014,(1).
[3]徐正林.陶行知:一位教育创业的垦拓者[J].生活教育,2014,(1).
[4]王琼芳.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
一、教育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事情
鲍尔认为教育学由管理学延伸而来,也就意味着学校像需要重新恢复秩序的社会生活一样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和操控,并且可以用“效益”来度量。这种操控与效益合二为一的话,那么教育管理学代表的就只是管理者的需要和利益,教职员工则交由管理层主宰和物化,教育管理就演变为权利与控制的工具,人们习惯上将管理的群体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管理者的活动变成管理的重心,而被管理者都是被动的,附属的,服从的角色。教育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是没有生命的、可以用产生的效益衡量的“物”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管理的弊病之一。
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也是被管理者的事,甚至他更强调被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自下而上的领导更能激发群众的力量和责任,更好地管理好学校,如他提倡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学生自治。教育管理的目的不是管理者的领导方式的变化,而是被管理者的自我觉悟的提升和自我目标的实现。因为教育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是有生命、有需求的主体,教育的目标就是这些有生命有需求的主体的成长和进步,因此管理者不仅自己要警惕不要沦为权利操控的工具,也要帮助教育权力关系中的弱者。尽管近年来,平等、民主、自由等字眼已经进入校园,但是更多的时候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诠释。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用学生网络匿名打分,定期公开课专业评定排名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是简便易于控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赤裸裸的威胁,但两者都把教学活动看做了一种外在的不得不做的负担,是被工作绑架了的工作机器。提高教师水平可以通过很多种其他方式去开展,如激发教师内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生活水平,奖励教师自修自学,都是从被管理者主体的内在去打破原有的自己,重新构建新的自己,也就重新构建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关注教育管理学与本土教育管理学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深受国外教育学的影响,纵观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国外教育学的理论一直扮演着提升我国教育管理学品质的重要角色。近几年来,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源自欧美的“择校”理论也被引入中国,没有预期的效果,却成了中国教育不公平的助推器。
陶行知师从杜威,对教育的研究系统,学贯中西,然而,他提出我们不能做东洋车夫把文明国里的时髦东西,硬灌给天真烂漫的儿童,要用科学的方法,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让教育回归民族的土壤。不可否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我们也要考虑到横向借鉴的空间断裂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欧美的教育学资料全单照搬,而是要进行更为细致的深入的分析,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要全面地考量其在中国运用的合理性和适切性。
我们要更多地研究中国的教育管理和中国的教育家,才不至于收到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束缚。正如陶行知立足当时的政治情况,提出了要实行民主的教育行政,才能提出对杜威理论的质疑和拓展。然而,我们也并非一味的排他,对于教育管理中的共性问题的发展历程的讨论,对于我们研究本国的教育管理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与世界同步,并为世界的教育管理贡献我们的智慧。
三、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两者没有清晰的界限,学校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拆掉围墙,要与社会沟通,这堵墙,是人心中的墙。纵观中国现在的教育,学校与社会完全分离,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为增强应试能力,疲于做题和考试,各种评价急功近利,为分数而战斗的岁月,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宝贵的青春时光。学生、家长、老师每天都在应试的泥潭里挣扎,素质教育的口号只能让他们越陷越深。技能的实践只在职业院校的一隅受人蔑视,更多的学生为了上大学而上大学,知识都僵硬在课本上,两耳不闻窗外事,学校没有与社会的沟通,也没有任何的生气,学生不是在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准备,只是从课本上被强行地推进社会,书本上的僵化知识不能帮助他们解决社会上遇到的问题,过几年也都忘光了,于是再到社会上学习所谓的社会规则,人生短短数载断裂在两个毫无关系的载体上。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其有着深刻的自省精神,同时也用这种自省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他把他的爱国精神精准地渗入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借鉴,敲响了警钟。
参考文献:
[1]孙延丰.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孙延丰.陶行知晓庄师范教育管理实践[J].湘潮(下半月),2014,(1).
[3]徐正林.陶行知:一位教育创业的垦拓者[J].生活教育,2014,(1).
[4]王琼芳.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