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作者】 青成树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集凤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大力倡导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合一。学校的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做准备,生活化的学校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才是有意义的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属于现代新型的教学策略,属于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如果将这种教学策略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就可使复杂枯燥的基础理论变得简单易懂,并富有乐趣,以此让学生能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增长技能,在强化地理教学质量,缓解地理理论复杂程度上会起到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一、当今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地理学科不受重视。主要表现在:①课时安排少:相当一部分学校地理安排周课时为2个,一周只有两节课。②课表安排不合理:“主科”优先安排,然后才在空白处安排地理课,根本不考虑地理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③教学用具不全:有些学校仍旧用黑板+粉笔的模式上课。④师生沟通少。地理教学工作量大,师生沟通机会少,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2.地理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学生只是对教材知识内容死记硬背,没有结合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理解和运用,时间一长,学生对于地理毫无兴趣。
  3.地理教学缺乏实践性活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原因,很多教师仍旧乐于仅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而缺乏实践性教学活动。其实,很多地理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并非通过教师“灌输”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就在于使学生接受更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形成地理科学素养。初中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的是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生活化地理课堂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客观需要,脱离了生活的地理课堂必然是索然无味的、不能引起学生关注的课堂,也就不能称之为一个优秀的课堂。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将鲜活的生活抽丝剥茧,使其和枯燥的地理知识建立良好的联系,是值得每个地理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三、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策略
  (一)用生活现象联系地理概念开展课堂教学
  将生活化策略融入到具体教学,重点是基于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瓶颈来实行,借助现实事物来讲解概念性的知识点,就会使这些知识点能够从复杂改变为简单明了,以此让学生能够充分领会其中理论知识,例如在《地区划分》教学环节中,倘若教师只是借助教材内容,对学生明确地区的概念,就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刻板化,并且在具体讲解中,也会融入到专业性的理论,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在专业理论上不能充分领会。所以教师需要融入现实情境中的切蛋糕过程,将方形蛋糕比作土地、地区。这种融入生活化元素的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立刻明了知识要点,以此在原理上直观化的明确地区划分方面的理论,同时也会体现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生活化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所谓情境创设,也就是说,营造专业浓厚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效。可以说,从现代的角度出发,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明显使教学过程气氛变得轻松,教学活动也充满童趣,以调动学生探索教材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自然资源》的教学环节中,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现实化的情境,将水果当作自然资源,在座学生当作广大民众,然后在具体行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为学生切分水果,来向学生明确资源人均需求量的问题,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提出问题:倘若将所有水果进行均摊,每个学生会有几个?如此现实化問题的提出,能够让复杂枯燥的教学过程更具童趣化,更简单易懂,以此为学生营造既严肃又活泼的发课堂气氛,增强地理教学质量。
  (三)开展相应性的实践活动
  要想保证生活化教学的高效进行,并保证所融入的生活元素与教材知识体现相应性。教师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是地理教师应该不断强化本身的学科素养,并经常对课堂讲解模式做出改变和优化,注重自身引导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其二是在理论讲解环节结束后,要想保证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做到充分掌握,就需要结合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实践活动,并通过与学生充分沟通合作,来听取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在讲解“水资源”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时,可以开展以“调查水资源利用和浪费情况”的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调查充分了解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让地理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谨记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地理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逐渐引导学生要善于用地理知识去更好的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生活问题等。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太阳一天中的变化情况,并且试图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其中所蕴含的原理,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印象。
  (五)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并且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又具有较高的生活阅历。而生活化教学策略,也就是以理论联系现实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在自身完全领会地理学科知识和初中学生生活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实行理论联系现实的教学,并根据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常见的事物实行教学,能够将复杂枯燥的知识点,改变为简单易懂的学习内容、并直观展示给学生。这也为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教师都还在处于以往“我讲你听”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这种刻板化的教学策略不能切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摆脱这种束缚,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化自身学科素养,借助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建立符合初中学生生活方式,并融入与教学知识相切合的现实元素,以确保现实生活元素与教学知识点的相融合,让学生能够以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掌握更深化地理知识,强化教学质量,为学生在地理专业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这样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他们在学习中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我们相信,只有引生活之水浇灌地理之园,学生的学习面貌才能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