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问题驱动为引的文言课堂教学
【作者】 贺珏萍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海滨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含有深刻的寓意和道理的文言的成语典故、传说故事等,学习文言文名篇,有助于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熏陶,浸染浓浓书香。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诵读积累与思维提升同样重要。
关键词:小学高段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驱动;诵读与思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文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文言语感,加强语言和文化的积累古诗文中的精彩句段、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情境、人物故事等,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激活和运用,都可以融进学生的语文生活,使其欣赏品味有所提高。”文言文课堂教中的诵读积累与思维提升,如果交融相生?
一、唤醒学生,分析是前提
(一)学科本质及教材内容分析
六年级教材选编的《矛与盾》出自《韩非子.难势》,讲述的是一个卖武器的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时,他把事物绝对化了,语言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二)学生知识建构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滥竽充数》、《欲速则不达》、《学弈》等寓言或文言文,具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能力,对寓言也有很大的学习兴趣,也基本能够从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
二、激发学生,设计须有趣
(一)基于分析,把握原则
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说过,“要上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诵读包括朗读,不止于朗读,诵读是读给自己听的,只有诵读才能进入古诗文。现代诗朗读可以多一点,古诗文更多诵读,没有固定格式,有味就行了,给孩子时间自己去诵读。”
由此,基于以上对学科本质、教材内容、学生知识建构的分析,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紧紧把握住文言文的教与学的要素——读,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读中学文、读中明理、读中悟形、熟读成诵。
(二)遵循原则,形成策略
根据以上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策略是: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学习中感悟总结,初步了解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初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准读通;再读课文,了解内容,读明文意;三读课文,读出韵味,悟形明理。
(三)实施策略,设计活动
朱熹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如何将读落到实处呢?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活动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②初读课文,读准读通;活动③再读课文,读明文意;活动④三读课文,悟形明理;活动⑤熟读成诵,学以致用;活动⑥总结学法,提升能力。
通过以上活动设计,不难看出,在教学每一步的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层层推进:
1、读准音,读通句。
2、读明意,文白对读。本节课通过学生自读、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齐读等阶梯式逐渐上升的形式,不断启发学生。
3、读出味,悟形明理。读出文言文的“古韵”,同时感知文中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悟出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学而有得之。
三、启迪学生,思维有涌动
学习还应该对学生思维的提升有所培养,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结合问题驱动促成学生的领悟和学法的提升。
(一)有效的核心问题,方能驱动学生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涌动,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核心问题:
1. 这个寓言的道理是什么?
这个核心问题聚焦寓言故事的道理,这是“习题式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获得,太死板,没有任何思维的高度,也不能引发学生的对于文本的学习兴趣。
2.楚人为何弗能应也?
这个核心问题聚焦问题产生的原因,属于课题式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困惑,需要学生去研究去解决,有一定的思考思维空间。
3.如何帮助楚人能够应对?(即:如何帮助楚人成功地将矛和盾同时成功地推销出去?)
这个核心问题聚焦如何解决问题,属于项目式问题。最终,我以“楚人为何弗能应也?”作为本文初读后的核心问题,最终聚焦于“如何帮助楚人能够应对?”,通过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实践,并在实践中创新,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合理的分解,方能涌动思维
为了达到学生的思维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又进行了子问题的分解,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下:
○子问题1:如果楚人的矛刺穿了他的盾,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盾卖不出去)
○子问题2:如果楚人的矛刺不穿他的盾,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矛卖不出去)
○子问题3:为什么楚人弗能应也?你能帮楚国人总结一下吗?(言过其实,自相矛盾)【此问题学生协作归纳】
○子问题4:如何帮助楚人能够应对这样的质问呢?/如何帮助楚人同时成功地推销他的矛与盾?【此问题学生实践创新】
四、欣赏学生,碰撞有火花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学习方法的获得,需要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经历“感性认识(初步感知)——知性认识(理解与应用)——理性认识(整体结构认识)”这样一个思维逐步深入的过程。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本堂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切合教学实际和满足学生需求,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学生们琅琅诵读、热烈讨论、敢于探究、脑洞大开、侃侃而谈,无一不展示了学生的风采。以诵读为手段,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去思辨,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雅趣的课堂上得以思维的提升,文言文课堂的诵与思也可并轨而行,精彩学生。
作者简介:贺珏萍,成都市海滨小学一级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区级优秀青年教师、区级优秀班主任,参加学校多项课题研究,参与编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读本》(小学低段)出版发行,有《先预而立,授之以渔》、《随文识字重在随》等多项论文发表和获奖。
关键词:小学高段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驱动;诵读与思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文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文言语感,加强语言和文化的积累古诗文中的精彩句段、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情境、人物故事等,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激活和运用,都可以融进学生的语文生活,使其欣赏品味有所提高。”文言文课堂教中的诵读积累与思维提升,如果交融相生?
一、唤醒学生,分析是前提
(一)学科本质及教材内容分析
六年级教材选编的《矛与盾》出自《韩非子.难势》,讲述的是一个卖武器的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时,他把事物绝对化了,语言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二)学生知识建构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滥竽充数》、《欲速则不达》、《学弈》等寓言或文言文,具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能力,对寓言也有很大的学习兴趣,也基本能够从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
二、激发学生,设计须有趣
(一)基于分析,把握原则
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说过,“要上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诵读包括朗读,不止于朗读,诵读是读给自己听的,只有诵读才能进入古诗文。现代诗朗读可以多一点,古诗文更多诵读,没有固定格式,有味就行了,给孩子时间自己去诵读。”
由此,基于以上对学科本质、教材内容、学生知识建构的分析,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紧紧把握住文言文的教与学的要素——读,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读中学文、读中明理、读中悟形、熟读成诵。
(二)遵循原则,形成策略
根据以上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策略是: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学习中感悟总结,初步了解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初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准读通;再读课文,了解内容,读明文意;三读课文,读出韵味,悟形明理。
(三)实施策略,设计活动
朱熹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如何将读落到实处呢?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活动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②初读课文,读准读通;活动③再读课文,读明文意;活动④三读课文,悟形明理;活动⑤熟读成诵,学以致用;活动⑥总结学法,提升能力。
通过以上活动设计,不难看出,在教学每一步的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层层推进:
1、读准音,读通句。
2、读明意,文白对读。本节课通过学生自读、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齐读等阶梯式逐渐上升的形式,不断启发学生。
3、读出味,悟形明理。读出文言文的“古韵”,同时感知文中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悟出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学而有得之。
三、启迪学生,思维有涌动
学习还应该对学生思维的提升有所培养,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结合问题驱动促成学生的领悟和学法的提升。
(一)有效的核心问题,方能驱动学生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涌动,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核心问题:
1. 这个寓言的道理是什么?
这个核心问题聚焦寓言故事的道理,这是“习题式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获得,太死板,没有任何思维的高度,也不能引发学生的对于文本的学习兴趣。
2.楚人为何弗能应也?
这个核心问题聚焦问题产生的原因,属于课题式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困惑,需要学生去研究去解决,有一定的思考思维空间。
3.如何帮助楚人能够应对?(即:如何帮助楚人成功地将矛和盾同时成功地推销出去?)
这个核心问题聚焦如何解决问题,属于项目式问题。最终,我以“楚人为何弗能应也?”作为本文初读后的核心问题,最终聚焦于“如何帮助楚人能够应对?”,通过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实践,并在实践中创新,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合理的分解,方能涌动思维
为了达到学生的思维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又进行了子问题的分解,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下:
○子问题1:如果楚人的矛刺穿了他的盾,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盾卖不出去)
○子问题2:如果楚人的矛刺不穿他的盾,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矛卖不出去)
○子问题3:为什么楚人弗能应也?你能帮楚国人总结一下吗?(言过其实,自相矛盾)【此问题学生协作归纳】
○子问题4:如何帮助楚人能够应对这样的质问呢?/如何帮助楚人同时成功地推销他的矛与盾?【此问题学生实践创新】
四、欣赏学生,碰撞有火花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学习方法的获得,需要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经历“感性认识(初步感知)——知性认识(理解与应用)——理性认识(整体结构认识)”这样一个思维逐步深入的过程。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本堂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切合教学实际和满足学生需求,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学生们琅琅诵读、热烈讨论、敢于探究、脑洞大开、侃侃而谈,无一不展示了学生的风采。以诵读为手段,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去思辨,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雅趣的课堂上得以思维的提升,文言文课堂的诵与思也可并轨而行,精彩学生。
作者简介:贺珏萍,成都市海滨小学一级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区级优秀青年教师、区级优秀班主任,参加学校多项课题研究,参与编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读本》(小学低段)出版发行,有《先预而立,授之以渔》、《随文识字重在随》等多项论文发表和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