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估算的教学策略
【作者】 徐植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东辰国际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简化笔算,加强心算,增加估算”的提出,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同时为什么估算?怎样教学估算方法?如何评价估算结果?笔者认为教师应把估算融入到生活大课堂中去,着眼于培估算意识的培养,着手于估算方法的探究,着力于估算习惯的养成。脱离了生活,一味谈估算的技巧性训练,为估算而估算只能让教者累,学者困。
关键词:生活情境;估算意识;估算方法和策略;估算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这与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构建科学的估算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旨在使小学生能够将估算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估算简化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为此,为了提升小学估算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估算教学活动的方式,基于实际生活构建相应的估算教学情境,并积极调动小学生参与教学情境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性得到提升,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条件。一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任课教师,要积极捕捉、搜集生活中的一些估算教学素材,并在教学情境中引入该素材,使小学生能够深入感悟到哪些问题需要估算;另一方面,估算教学内容较为新颖,任课教师通常并没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构建情境时注意引导,使学生们明白在实际生活中,相对于精算而言,估算的运用会更多;使学生能够生成良好的估算意识、思路以及习惯,这就对估算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于生活起到了非常必要的作用。
二、注重方法指导,实现方法多元化,让学生创造性的估算
估算虽然是一种估计,但不是凭空猜想,它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结果也不是唯一的,所以估算方法的运用有两个目的指向:一是计算要简便,很快就可以计算出大概结果;二是估算的结果要尽可能接近实际结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和体验,在比较中理解估算方法的深刻内涵。
1.将计算与估算有机整合。
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很大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验证计算结果。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由于第一次接触有余数的除法,仅用乘法口诀已经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了,所以学生试商很困难,而让学生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试商就容易多了。如23÷5=4……3,被除数是23,把23看成20,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可以商4。这样通过估算解决了学生试商中的一个大难题,提高了试商的速度和正确率。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将计算教学和估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有所提高,一举两得。
2.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技巧。
当学生有了估算意识时,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形成估算技巧。估算的方法很多,有些数有时要用估整的方法,有时要用四舍五入法,有时又要用凑估法,这时就需要学生灵活地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把260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筐子里,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教师可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再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有的学生说:“我把260看成280,280÷4=70(个)。”有的学生说:“我把260看成240,240÷4=60(个)。”这些都是正确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最后,让学生动笔算一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不是在自己估计的范围内。在学生估算的过程中,教师应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估算的方法。在交流估算方法时,要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别人的算法,实现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之后再进行笔算过程,找出估算与计算间的差距,就会力求估算的结果接近计算结果,促使估算能力的提高。
3.数形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它主要表现在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而使问题简捷地得以解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教师在几何教学中,把学生的手、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在学生已经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概念后,出示一张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说有14平方厘米,有的说有9平方厘米,有的说有21平方厘米等等。然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通过测量发现是12平方厘米。接下来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估的准确吗,同时教师再进一步追问“看到你的测量结果,你想到了什么”,从而很快地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长乘宽,最后让学生练习先估算再求出长方形面积。这样,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进行简单推理,调整估算策略
估算的方法多样,也并不是所有的估算方法都(下转第26页)(上接第27页)是正确的。错误的估算策略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区别。虽然这比一般的应用题还要复杂些,可是低年级学生经过有效的点拨引导也可以领会。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多种估算策略的同时,还应启动学生的“元认知”,进行自我监控,研判自己的估算策略是否正确,以便适时调整。例如:在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估算”,就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艘客轮限乘400人,已知二年级男生有245人,女生186人,他们可以合乘这艘客轮吗?此题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估算策略,有将245、186看作250、190的,有将245、186看作200、200的,甚至是看作250、180的,其中将245、186看作200、200的这一估算方法虽然没错,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一样,估算结果是400,看起来可以合乘,实际上把245看作200少算了45人,把186看作200多算了14人,男——女合起来还是少算了31人。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及时调整估算策略,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的策略。
四、重视交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理遗传、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如估算47+38一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有的学生认为:“47+38≈50+40=90”;有的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是:“47+38≈45+40=85”;有的学生说:“47+38≈45+35=80”;又有另外的学生说:“47+38≈47+40=87”……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估算过程是一个隐形的计算过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就难以用常规答卷的方式去进行,对此,我们应该改变方式,巧设问题,建立多样的科学评价机制去考查学习情况,以促进和保证估算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愉快、发展的数学天地,努力提高孩子的估算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生活情境;估算意识;估算方法和策略;估算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这与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构建科学的估算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旨在使小学生能够将估算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估算简化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为此,为了提升小学估算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估算教学活动的方式,基于实际生活构建相应的估算教学情境,并积极调动小学生参与教学情境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性得到提升,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条件。一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任课教师,要积极捕捉、搜集生活中的一些估算教学素材,并在教学情境中引入该素材,使小学生能够深入感悟到哪些问题需要估算;另一方面,估算教学内容较为新颖,任课教师通常并没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构建情境时注意引导,使学生们明白在实际生活中,相对于精算而言,估算的运用会更多;使学生能够生成良好的估算意识、思路以及习惯,这就对估算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于生活起到了非常必要的作用。
二、注重方法指导,实现方法多元化,让学生创造性的估算
估算虽然是一种估计,但不是凭空猜想,它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结果也不是唯一的,所以估算方法的运用有两个目的指向:一是计算要简便,很快就可以计算出大概结果;二是估算的结果要尽可能接近实际结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和体验,在比较中理解估算方法的深刻内涵。
1.将计算与估算有机整合。
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很大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验证计算结果。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由于第一次接触有余数的除法,仅用乘法口诀已经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了,所以学生试商很困难,而让学生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试商就容易多了。如23÷5=4……3,被除数是23,把23看成20,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可以商4。这样通过估算解决了学生试商中的一个大难题,提高了试商的速度和正确率。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将计算教学和估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有所提高,一举两得。
2.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技巧。
当学生有了估算意识时,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形成估算技巧。估算的方法很多,有些数有时要用估整的方法,有时要用四舍五入法,有时又要用凑估法,这时就需要学生灵活地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把260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筐子里,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教师可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再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有的学生说:“我把260看成280,280÷4=70(个)。”有的学生说:“我把260看成240,240÷4=60(个)。”这些都是正确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最后,让学生动笔算一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不是在自己估计的范围内。在学生估算的过程中,教师应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估算的方法。在交流估算方法时,要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别人的算法,实现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之后再进行笔算过程,找出估算与计算间的差距,就会力求估算的结果接近计算结果,促使估算能力的提高。
3.数形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它主要表现在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而使问题简捷地得以解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教师在几何教学中,把学生的手、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在学生已经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概念后,出示一张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说有14平方厘米,有的说有9平方厘米,有的说有21平方厘米等等。然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通过测量发现是12平方厘米。接下来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估的准确吗,同时教师再进一步追问“看到你的测量结果,你想到了什么”,从而很快地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长乘宽,最后让学生练习先估算再求出长方形面积。这样,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进行简单推理,调整估算策略
估算的方法多样,也并不是所有的估算方法都(下转第26页)(上接第27页)是正确的。错误的估算策略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区别。虽然这比一般的应用题还要复杂些,可是低年级学生经过有效的点拨引导也可以领会。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多种估算策略的同时,还应启动学生的“元认知”,进行自我监控,研判自己的估算策略是否正确,以便适时调整。例如:在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估算”,就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艘客轮限乘400人,已知二年级男生有245人,女生186人,他们可以合乘这艘客轮吗?此题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估算策略,有将245、186看作250、190的,有将245、186看作200、200的,甚至是看作250、180的,其中将245、186看作200、200的这一估算方法虽然没错,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一样,估算结果是400,看起来可以合乘,实际上把245看作200少算了45人,把186看作200多算了14人,男——女合起来还是少算了31人。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及时调整估算策略,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的策略。
四、重视交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理遗传、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如估算47+38一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有的学生认为:“47+38≈50+40=90”;有的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是:“47+38≈45+40=85”;有的学生说:“47+38≈45+35=80”;又有另外的学生说:“47+38≈47+40=87”……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估算过程是一个隐形的计算过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就难以用常规答卷的方式去进行,对此,我们应该改变方式,巧设问题,建立多样的科学评价机制去考查学习情况,以促进和保证估算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愉快、发展的数学天地,努力提高孩子的估算能力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