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低段课外阅读
【作者】 于世萍
【机构】 四川省翠屏区高店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那应该如何进行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有几点教学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一幅幅完整的插图其实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先说一说,然后对照插图读课文。学生反复诵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以故事入手,激发读书欲望。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爱阅读的习惯,老师就要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为孩子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出自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这就是设疑激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老师讲故事是其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鼓励孩子大胆的讲自己读过的小故事其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每天的语文课前五分钟安排一各“故事王”为大家讲故事,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与倾听能力。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每两周我会安排一次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人人讲,每周评出“故事小达人”。小学生爱表现自己,于是在课余时间纷纷准备故事,搜集素材,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书包中常可见到《365夜好故事》《格林童话》等书籍,好的阅读习惯渐渐养成。
二、改进方法,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学生开始阅读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学生仅仅随意翻看,关注色彩鲜艳的插图;有的凭着兴趣,凡是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故事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运用到写话中。显然这样的读书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更进一步引导他们爱读,更会读,读得有收获。
1.加强指导,如何阅读课外书。
不能只看图画,而不看文字,而对于感兴趣的知识,要及时的记下来,做到学生积累课外好词好句的习惯,尤其是对看图写话的书籍,边读边记,并在写话训练中加以运用。对于有趣的故事还可以讲给别人听。
2.师生同读,分享读书收获。
教师去翻翻图书角的书籍,学生见老师看得这么入迷,也想去试试看,于是那些不被人拿起的书籍成为他们的喜爱,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老师对读课外书的兴趣,会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一些书报推荐给学生,并和学生们一起阅读,共同交流,分享课外阅读收获。
3.开展写话训练,增强课外阅读运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每周布置三次写话练习,有时是命题,有时是写日记,有时是看图写话。但每次写都会讲解怎样写的要求。从学生只会写“哪里有什么,哪里有几只”这样的语句,逐渐变成“天空中飞过一群快乐的小鸟,花儿对我说早上好”的句子,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们的进步。每次再对部分写话练习进行范读,再分析写得好的语句,换作是你会这样写吗?你会怎样写?让学生多一些思考。如此训练下来,孩子们从最初的不能写到现在的能写,从原来的一句话到现在的一段话、几段话,从开始的语句不通到现在的语句清楚流畅,甚至有的生动优美。这都是课外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实效。
三、启发积极思维,鼓励质疑问难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教学课文时,我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这样就可促使学生读书时眼到、口到、心到,俯而读,仰而思,逐步养成用心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在《乌鸦喝水》这一课,我提出要是瓶子旁边没有石子,乌鸦该怎么办?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用翅膀使劲把瓶子扳倒;另外位同学说可以用爪子,还有同学说乌鸦可以挖掉靠近瓶底的泥土使瓶子倾斜然后就可以喝到水了通过这个问题的讨沦,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收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会营造宽松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疑问。同时,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这课时,有的学生问:地球爷爷有手吗?、地球爷爷的力气有多大?、老师,您能看见地球爷爷的手吗?等问题。我肯定了学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耐心地解释和说明,循循善诱,使他们通过几个科学事例,获得正确的认识。又如有的学生提出地球爷爷有没有脚?等比较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我也不轻易批评学生,虽然这是学生不成熟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提出过程是学生整合自身知识、经验的过程。
四、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随着孩子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这一期开始我在二年级就让孩子们专门制定了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好词佳句——20个”、“格言警句——摘抄三、五句”、“我背诵的课文”、“我的感悟“,还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画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这样改变了一往学生不喜欢写日记或小短文的毛病,孩子们也乐于接受。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一幅幅完整的插图其实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先说一说,然后对照插图读课文。学生反复诵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以故事入手,激发读书欲望。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爱阅读的习惯,老师就要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为孩子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出自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这就是设疑激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老师讲故事是其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鼓励孩子大胆的讲自己读过的小故事其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每天的语文课前五分钟安排一各“故事王”为大家讲故事,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与倾听能力。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每两周我会安排一次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人人讲,每周评出“故事小达人”。小学生爱表现自己,于是在课余时间纷纷准备故事,搜集素材,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书包中常可见到《365夜好故事》《格林童话》等书籍,好的阅读习惯渐渐养成。
二、改进方法,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学生开始阅读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学生仅仅随意翻看,关注色彩鲜艳的插图;有的凭着兴趣,凡是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故事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运用到写话中。显然这样的读书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更进一步引导他们爱读,更会读,读得有收获。
1.加强指导,如何阅读课外书。
不能只看图画,而不看文字,而对于感兴趣的知识,要及时的记下来,做到学生积累课外好词好句的习惯,尤其是对看图写话的书籍,边读边记,并在写话训练中加以运用。对于有趣的故事还可以讲给别人听。
2.师生同读,分享读书收获。
教师去翻翻图书角的书籍,学生见老师看得这么入迷,也想去试试看,于是那些不被人拿起的书籍成为他们的喜爱,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老师对读课外书的兴趣,会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一些书报推荐给学生,并和学生们一起阅读,共同交流,分享课外阅读收获。
3.开展写话训练,增强课外阅读运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每周布置三次写话练习,有时是命题,有时是写日记,有时是看图写话。但每次写都会讲解怎样写的要求。从学生只会写“哪里有什么,哪里有几只”这样的语句,逐渐变成“天空中飞过一群快乐的小鸟,花儿对我说早上好”的句子,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们的进步。每次再对部分写话练习进行范读,再分析写得好的语句,换作是你会这样写吗?你会怎样写?让学生多一些思考。如此训练下来,孩子们从最初的不能写到现在的能写,从原来的一句话到现在的一段话、几段话,从开始的语句不通到现在的语句清楚流畅,甚至有的生动优美。这都是课外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实效。
三、启发积极思维,鼓励质疑问难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教学课文时,我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这样就可促使学生读书时眼到、口到、心到,俯而读,仰而思,逐步养成用心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在《乌鸦喝水》这一课,我提出要是瓶子旁边没有石子,乌鸦该怎么办?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用翅膀使劲把瓶子扳倒;另外位同学说可以用爪子,还有同学说乌鸦可以挖掉靠近瓶底的泥土使瓶子倾斜然后就可以喝到水了通过这个问题的讨沦,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收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会营造宽松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疑问。同时,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这课时,有的学生问:地球爷爷有手吗?、地球爷爷的力气有多大?、老师,您能看见地球爷爷的手吗?等问题。我肯定了学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耐心地解释和说明,循循善诱,使他们通过几个科学事例,获得正确的认识。又如有的学生提出地球爷爷有没有脚?等比较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我也不轻易批评学生,虽然这是学生不成熟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提出过程是学生整合自身知识、经验的过程。
四、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随着孩子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这一期开始我在二年级就让孩子们专门制定了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好词佳句——20个”、“格言警句——摘抄三、五句”、“我背诵的课文”、“我的感悟“,还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画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这样改变了一往学生不喜欢写日记或小短文的毛病,孩子们也乐于接受。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