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策略
【作者】 罗新光
【机构】 贵州顶效经济开发区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普遍存在着学困生,这一倍受关注且引起广泛争议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共同努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中生学困生;成因;对策
学困生是指存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要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与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比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高中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学业压力大,生理变化明显,心理处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过渡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影响,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几方面进行分析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对策。
1.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1家庭因素
三字经中有言“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孩子出现问题,首先要考虑父母的问题,学困生的出现与家庭因素有巨大的关系。第一,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方式有巨大的影响。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比较随意,不太注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对于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与科学引导,简单粗暴的处理孩子的成长问题,缺乏积极地鼓励,肯定,孩子的内心往往会因为家庭因素存在自卑,缺乏对自我的肯定。第二,父母的职业会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一定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每个家庭的经济压力都在随着子女的成长不断增长,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家长都在为工作日夜奔波,对于家庭状况一般青少年,父母常常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对于已经有一定自我生存能力的的高中阶段的子女关心不足,亲情缺失以及隔代教育问题普遍存在,这对于心理生理都处于特殊阶段的高中生普遍会造成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学习,严重者甚至有厌学状况。第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影响。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放任态度,本一切有关教育的事情交给学校,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置之不理,缺少家庭的管制教育,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大大加重了高中阶段子女的学习压力,对于暂时的成绩不理想盲目指责,打击子女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加深家庭矛盾。
1.2学校因素
与社会发展问题一致,我国教育资源同样分配不均,城乡分配不均,地区之间分配不均,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缺乏,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教学设施落后,图书资料不全面,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师办公设施陈旧,教学硬件不完善,教学问题必然存在。另外,我国优质的高中教师缺乏,对于高中教师要求较高,因为高中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高中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
1.3社会因素
高额的学费在物质层面造成了一定的教育不公平,教育的高门槛造成的问题不可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当今社会就业途径很多,读书学习不是就业的唯一途径,‘读书无用论’的宣扬极大地影响了高中生的心理,对于学习意志不坚定的学生,这种观念为其提供了思想支持,导致其厌学心理增长。另外,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极大普及在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的同时,很多高中生逃避学习,逃离学校,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软件,各种电视剧,不健康网页信息,为此熬夜,造成身体健康问题,白天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学习效率,网上的不正确观念对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的高中生消极影响极大。
1.4自身因素
第一,目前的高中生生活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心理提前成人化,渴望自我意识被关注,被认同,但是缺少社会经验的高中生极易与家长和老师发生矛盾,易冲动,不够理性的高中生在反抗时常会不计后果,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第二,高中生的情绪变化明显,性格不稳定,对未来来往往是充满激情的,但是抗挫折能力不足,被困难绊倒后,常一蹶不振,难以自拔。第三,高中生这个年龄阶段更加渴望与同龄人交流,同样期待自由,独立,平等,但是自身没有相配的能力去实现,容易与自身,与家人,老师产生矛盾。
各种因素导致高中阶段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意志脆弱,适应能力差,孤僻冷漠,交往能力差,情绪多变,自控力差,懒于思考,动脑能力差,自卑怯懦,调节能力差,自私狭隘,宽容能力差,都是学困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对此,要根据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2.高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重视家庭教育
注重家庭教育,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注重家长自身的素质教育,学校教师与家长建立教育学习群,教师适时发送一些科学先进的文章供家长阅读,定期交流经验。为提高专业性,可以请教育专家到学校给学生家长进行演讲,尽力使家长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家庭教育对子女的积极引导。其次,家长还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要顾及家庭的物质支持,还要注重对孩子的内心关注,多鼓励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2.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国家依然要持续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内部要重视对教师培养,多派教师到优秀的学校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
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第一,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困生的教导。“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应该时刻铭记,教师要能看到学生的差异性,作为教学的重点,。第二,对学困生要有科学的方法。教给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看到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调节,认识到世界的客观现实性,积极适应世界的变化,并善于借助外界的知识激励自己,向名人大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多关注学困生,多些耐心,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看到自我的价值。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困生看到自身的优势并不断努力,将精力放在提升自我价值上。对于学生的特殊日子,例如生日,教师及时送上祝福,生病或是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课后,教师可采取单独聊天讲话,作业批改交流的方式与学生多交流,教育学生的同时巩固师生关系。
教育方式的改变,促使高中学困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在内心形成强大的学习与努力的动力,从而远离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健康成长,不再沉迷于网络积极提升自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3.总结
关注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者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这种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单一教师之责,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时玉华.高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案例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3):104-104.
[2]李小亮.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7,(30):34-34.
[3]吴丽芬.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高中英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3):43-44.
关键词:高中生学困生;成因;对策
学困生是指存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要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与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比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高中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学业压力大,生理变化明显,心理处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过渡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影响,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几方面进行分析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对策。
1.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1家庭因素
三字经中有言“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孩子出现问题,首先要考虑父母的问题,学困生的出现与家庭因素有巨大的关系。第一,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方式有巨大的影响。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比较随意,不太注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对于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与科学引导,简单粗暴的处理孩子的成长问题,缺乏积极地鼓励,肯定,孩子的内心往往会因为家庭因素存在自卑,缺乏对自我的肯定。第二,父母的职业会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一定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每个家庭的经济压力都在随着子女的成长不断增长,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家长都在为工作日夜奔波,对于家庭状况一般青少年,父母常常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对于已经有一定自我生存能力的的高中阶段的子女关心不足,亲情缺失以及隔代教育问题普遍存在,这对于心理生理都处于特殊阶段的高中生普遍会造成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学习,严重者甚至有厌学状况。第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影响。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放任态度,本一切有关教育的事情交给学校,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置之不理,缺少家庭的管制教育,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大大加重了高中阶段子女的学习压力,对于暂时的成绩不理想盲目指责,打击子女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加深家庭矛盾。
1.2学校因素
与社会发展问题一致,我国教育资源同样分配不均,城乡分配不均,地区之间分配不均,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缺乏,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教学设施落后,图书资料不全面,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师办公设施陈旧,教学硬件不完善,教学问题必然存在。另外,我国优质的高中教师缺乏,对于高中教师要求较高,因为高中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高中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
1.3社会因素
高额的学费在物质层面造成了一定的教育不公平,教育的高门槛造成的问题不可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当今社会就业途径很多,读书学习不是就业的唯一途径,‘读书无用论’的宣扬极大地影响了高中生的心理,对于学习意志不坚定的学生,这种观念为其提供了思想支持,导致其厌学心理增长。另外,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极大普及在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的同时,很多高中生逃避学习,逃离学校,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软件,各种电视剧,不健康网页信息,为此熬夜,造成身体健康问题,白天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学习效率,网上的不正确观念对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的高中生消极影响极大。
1.4自身因素
第一,目前的高中生生活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心理提前成人化,渴望自我意识被关注,被认同,但是缺少社会经验的高中生极易与家长和老师发生矛盾,易冲动,不够理性的高中生在反抗时常会不计后果,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第二,高中生的情绪变化明显,性格不稳定,对未来来往往是充满激情的,但是抗挫折能力不足,被困难绊倒后,常一蹶不振,难以自拔。第三,高中生这个年龄阶段更加渴望与同龄人交流,同样期待自由,独立,平等,但是自身没有相配的能力去实现,容易与自身,与家人,老师产生矛盾。
各种因素导致高中阶段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意志脆弱,适应能力差,孤僻冷漠,交往能力差,情绪多变,自控力差,懒于思考,动脑能力差,自卑怯懦,调节能力差,自私狭隘,宽容能力差,都是学困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对此,要根据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2.高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重视家庭教育
注重家庭教育,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注重家长自身的素质教育,学校教师与家长建立教育学习群,教师适时发送一些科学先进的文章供家长阅读,定期交流经验。为提高专业性,可以请教育专家到学校给学生家长进行演讲,尽力使家长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家庭教育对子女的积极引导。其次,家长还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要顾及家庭的物质支持,还要注重对孩子的内心关注,多鼓励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2.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国家依然要持续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内部要重视对教师培养,多派教师到优秀的学校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
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第一,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困生的教导。“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应该时刻铭记,教师要能看到学生的差异性,作为教学的重点,。第二,对学困生要有科学的方法。教给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看到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调节,认识到世界的客观现实性,积极适应世界的变化,并善于借助外界的知识激励自己,向名人大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多关注学困生,多些耐心,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看到自我的价值。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困生看到自身的优势并不断努力,将精力放在提升自我价值上。对于学生的特殊日子,例如生日,教师及时送上祝福,生病或是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课后,教师可采取单独聊天讲话,作业批改交流的方式与学生多交流,教育学生的同时巩固师生关系。
教育方式的改变,促使高中学困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在内心形成强大的学习与努力的动力,从而远离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健康成长,不再沉迷于网络积极提升自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3.总结
关注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者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这种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单一教师之责,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时玉华.高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案例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3):104-104.
[2]李小亮.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7,(30):34-34.
[3]吴丽芬.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高中英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