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指向心理描写的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李 科

【机构】 四川宜宾市中山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习表达。心理描写是小说的重要表达手段,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在小说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心理描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说;群文阅读;心理描写
  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小说常用的表达手段,它能让人物表象更加突出,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那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指向心理描写呢?
  一、授之以渔,认识心理描写常见形式
  俗话说“人心难测”,人的内心活动是比较复杂多样的。但在小说中,常常有些比较容易识别的外部特征,让读者能快速判断心理描写方式。
  (一)内心独白
  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列夫·托尔斯泰《穷人》
  (二)动作暗示
  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施耐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于是用了“买”“带”“寻”等几个连续的动词,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三)景物烘托
  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景物烘托也分两种,一种是正衬,另一种是反衬,这两种方法都能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如,鲁迅在《社戏》中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路途中的景物描写;孙犁在《荷花淀》中对妇女们划船找丈夫时的景物描写,和遇到敌人时的景物描写等,都恰当衬托出了人物的心情。
  (四)心理概述
  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介,因此不但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在行文中比较灵活方便。
  二、小说“群读”,感悟心理描写的作用
  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感悟小说心理描写的作用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平台。
  (一)“求同式”群文阅读
  这种课型,主要让学生体会同一种心理描写方法在不同小说中的运用。教学时主要用“一篇带多篇”的形式。
  基本教学程序是:1. 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结合大意提出议题,让学生概括出这篇文本的内容结构或者文本结构(辅助策略:画图或者填理解表);3. 师生围绕议题展开交流,对这种结构达成共识; 4. 学生按照这种理解结构阅读其他文本(辅助策略:画图或者填理解表); 5. 围绕议题交流阅读所得,教师适当点拨。
  如:在进行《穷人》一课的教学时,笔者选择了《穷人》、《项链》(片断)、《老人与海》(片断),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第一步,让学生阅读《穷人》,理解文本大意。第二步,提出议题——“谁能懂得我的心”。学生用勾画,填表等方法找出桑娜的内心独白,试着读出人物当时心情。第三步,讨论内心独白对于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第四步,学生按照这种理解结构阅读《老人与海》(片断)与《项链》(片断)。第五步,围绕议题交流阅读所得,老师相机进步点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二)“比异式”群文阅读
  这种课型,主要让学生体会不同小说中不同心理描写方法的运用或者在同一小说中不同心理描写方法的运用。教学时主要用“多篇对比阅读”的形式。
  基本教学程序是:1. 出示阅读要求1,学生一起阅读所有文本,比较这几篇文本之间的共同之处(辅助策略:画图或填写理解表)。 2. 围绕议题展开师生交流,对共同之处达成共识。 3. 出示阅读要求2,学生一起阅读所有文本,比较这几篇文本之间的差异之处(辅助策略:画图或填写理解表)。  4. 围绕议题展开师生交流,对差异之处达成共识。  5. 把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对整体理解架构达成共识(辅助策略:建构理解图或表)。
  如:在小说群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将都德《最后一课》、屠格涅夫的《乡村》、梁晓声的《看自行车的女人》放在一起,用“比异式”课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第一步,出示阅读要求1,学生一起阅读所有文本,比较这几篇文本之间在表达上的共同之处,完成作业单。第二步,围绕议题“其实我懂你的心”展开交流,对共同之处达成共识:三篇文本都借助心理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第三步,出示阅读要求2,学生一起阅读所有文本,比较这几篇文本之间的差异之处——有文本用的是内心独白,有的文本用的是景物烘托方式来进行心理描写的。第四步,围绕议题交流,对差异处达成共识,采用何种心理描写方式,和作品的内容、人物的个性、作者的喜好都有关系。第五步,把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对整体理解架构达成共识不管何种方式,用得恰当,都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
  三、尝试习作,模仿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
  当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对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了初步认识后,老师可以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将小说的心理描写方式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比如,在学生考试结束后,引导学生用上心理描写方式,写写自己参加考试的经历,写完以后,再通过讲评,让学生慢慢学会运用心理描写方式刻画人物。
  片断一: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看电视,不打手机游戏了。老师啊,发发慈悲吧,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片断二:老师开始发试卷了,我的心脏已经跳到嗓子眼了。我忐忑不安:怎么办?怎么办?我下我完了,肯定考砸了,老师会怎么骂我,家长是单打还是双打,伙伴们会怎么嘲笑我……天呐,我不敢再往下想了。试卷不知什么时候到了我的手上,我闭上眼睛,颤巍巍地拿着试卷让同桌读给我听,“81分!”我一下子瘫倒在座位上。
  经过这样的不断尝试,学生掌握得也越来越好了。班级一名学生写的《我的烦心事》,运用将内心独白用得贴切自然。该篇习作也得到一家公开刊物编辑的青睐,近期将会发表。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