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作者】 陈晓鸥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学习重视日常的积累的同时,也不忽视课堂学习的高效性。语文向来都不是枯燥乏味,而是生动有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化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课堂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汉语作为母语,在学生成长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就使得语文学习显得至关重要。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仍采用传统的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教育模式,这无疑是值得批判的,老师也应该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这同时并不应该否认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师扮演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式是有效连接学生和老师的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化。 
  一、适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做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一张白纸。教师一灌输,学生就得到;教师一传授,学生就获取。实际上,学生并非白纸一张。他们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储备。学生学习也并非只是简单接受。人饿了,会主动找食物,吃起来很香,也易消化;若不饿,吃什么也不香,还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学习也是如此,只有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教导得好:“想象力和知识相比,前者更为重要。”我们知道,知识终究是有限的,并非无穷尽。可想象力却是囊括世界所有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是所有知识进化的根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创新并不是天才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早在46年代初就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开发和扩展人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个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语文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还应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不要为讲课而讲课,要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在开始讲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相关的音乐或者放一段利于理解文章内容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图片、动画、音乐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诗词的理解。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现状,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疲倦、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民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还与一定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教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合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让学生调查长江大桥的修通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并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由此看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无所不在。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