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冯治理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凤凰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提高生学生的写作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所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课标》中写道:“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新的挑战。也难怪谈到语文的阅读教学,众多的语文教师不免皱眉摇头,大呼“不知怎么教啊!”“目前讲读课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一篇文章都按一个模式,进行肢解;文章段落层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让学生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教师对教语文也失去了兴趣。在迷茫中只呼:误尽苍生是语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文,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怎一个“误”字了得!也曾一度迷茫,现在也不一定完全清醒的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由易到难,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应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二、阅读主体与阅读材料的和谐自由的统一
从阅读主体来说,他每时每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都在变化着,或因自己的需求(知识或情感)而变化着、重复着、深化着、提高着,而且每位主体的感受和别人都是有差别的。当眼前的阅读材料能触动他自己的某种感受时,就能调动他的兴趣,当他此时需要某种信息时,他对这种刺激特别敏感。每一次阅读都不一样,每一次阅读都有新感悟,目的不同,重点不同,阅读的方式、对材料的解读必然不同,所感所悟也不会一样。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让他们自主地探究课文,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收获。
从阅读材料来说,它所表达的是个性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词句和语法修辞也都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智慧火花。这时,阅读材料与阅读主题便达到了自由和谐的统一。
三、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感悟是自主性阅读的灵魂。感悟是由文字所指到能指的升华,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感悟的两个层面为:对作品内涵、技法、艺术境界的正确理解;对作品的再创作和提高。感悟的内容:意义、技巧以及意义与技巧的有机统一。感悟的方式:局部-整体,整体-局部,整体-局部-整体,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感悟应达到的目的:既能正确感受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能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人们可以感受到朱自清家境的窘困,悟到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同样也能够感悟到是真实的背景介绍、细致的情节安排才收到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的效果。还会使不同的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加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充满对人生的关爱,这样就拓展了作品的意境,升华了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灵活机动地安排教法,但无论怎么教,都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应合理设计,提高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各个环节,落实目标,定能事半功倍,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保障。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由易到难,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应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二、阅读主体与阅读材料的和谐自由的统一
从阅读主体来说,他每时每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都在变化着,或因自己的需求(知识或情感)而变化着、重复着、深化着、提高着,而且每位主体的感受和别人都是有差别的。当眼前的阅读材料能触动他自己的某种感受时,就能调动他的兴趣,当他此时需要某种信息时,他对这种刺激特别敏感。每一次阅读都不一样,每一次阅读都有新感悟,目的不同,重点不同,阅读的方式、对材料的解读必然不同,所感所悟也不会一样。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让他们自主地探究课文,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收获。
从阅读材料来说,它所表达的是个性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词句和语法修辞也都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智慧火花。这时,阅读材料与阅读主题便达到了自由和谐的统一。
三、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感悟是自主性阅读的灵魂。感悟是由文字所指到能指的升华,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感悟的两个层面为:对作品内涵、技法、艺术境界的正确理解;对作品的再创作和提高。感悟的内容:意义、技巧以及意义与技巧的有机统一。感悟的方式:局部-整体,整体-局部,整体-局部-整体,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感悟应达到的目的:既能正确感受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能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人们可以感受到朱自清家境的窘困,悟到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同样也能够感悟到是真实的背景介绍、细致的情节安排才收到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的效果。还会使不同的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加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充满对人生的关爱,这样就拓展了作品的意境,升华了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灵活机动地安排教法,但无论怎么教,都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应合理设计,提高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各个环节,落实目标,定能事半功倍,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