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宋 凯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明威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潜质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潜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学法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考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课外领域。
  二、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晴。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潜质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明白语言,不仅仅要明白语言所表达的具体资料,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个性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透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明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明白潜质和阅读水平。
  四、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五、阅课教学的课外延伸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科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教师应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阅读领域,以多种渠道激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可通过别的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人物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还可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情风俗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狭窄的圈子里闭门造车,而应回复自己的生动和精彩。
  总之,教学无定法。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明白学生,满怀信心地坚信他们,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说、读、画、思等相互关联能相互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用心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孩子的阅读潜质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