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作者】 李 兰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王场镇王场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课前导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之后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浅滩如下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一但对某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它就会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去探索。如学习《长城》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你们知道祖国江山如画,是多么的分外妖娆?那瑰丽秀美的颐和园,那景色别致的趵突泉……是多么令人神往。谁说说看,谁游过?象征中国的名胜古迹是什么?长城,它气魄雄伟壮观;长城,它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长城》,请作者为向导,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长城的雄伟壮丽的景色!”   
  二、创设情景,突出氛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学的时候,要多强调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用情意的语言来导入新课,不仅能感染每一位学生,也会让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心理,达成学习动机。在学习课文情感价值观的时候也是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做一个好品质的人。教师可以利用吸引眼球的 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等现代媒体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通过介绍故事,朗诵名人名言、笑话等创设一种充满感情的教学情景,突出氛围,使学生动之以情,从而产生共鸣,未学习该文,先对课文产生出情感,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文《爬天都峰》的一开头,我的感受就很深刻。大自然是神气的,这个世界有蓝天、有白云、有大海、有土地。土地有平原、有丘陵、有盆地、有山峰。这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爬天都峰。天都峰又高又陡,可是一个小孩子和一个年迈的老人,最后却爬上了峰顶。究竟他们是靠着怎样的毅力爬上了峰顶的?站在了峰顶,他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我的话音一落,学生们聚集了情感开始去阅读课文了。
  三、感情诵读诗词歌赋
  在教学诗词歌赋和感情强烈的课文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发音、情感的融入、角色的配合等进行朗读,读出一番感情、一种韵味,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其中的内容。比如说,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运用诵读导入法,配上柔和的音乐,先由教师示范一遍,然后点名让学生自己来诵读,可以由几个学生一起合作,或者进行分段诵读。让学生模仿其中作者的感受,来体会文章中的敬佩和怀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
  四、情景感染激励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极大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五、通过再现人物导入
  一些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家等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我们太多值得学习的精华,但他们毕竟离现在的孩子们太远了,怎么才能让21世纪的孩子们还能有兴趣去学习这么久远的知识呢?把人物拉到孩子们的身边,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伟人们的风采,这种人物再现法会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有一位擅长弹琴的音乐家叫伯牙。有一次,他出使到楚国,回来时走的是小路,时值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突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雨后出现了一轮皎月。伯牙兴趣所致,弹了一只曲子,这首曲子引来了一位樵夫,这个樵夫名叫钟子期,开始伯牙很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樵夫不配懂音乐。但伯牙弹了一曲有关高山的曲子后,钟子期赞道:“多么巍峨啊﹗大人之意在于高山”。伯牙又弹了一曲有关流水的曲子,钟子期又赞道:“多么广大啊﹗大人之意在于流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由此导入到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引入到《月光曲》一课的教学,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六、音乐导入法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是新授课的导入,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低年级的同学比较爱玩,喜欢一些游戏或者图画的导入方法。 
  七、实物导入,形象直观
  运用实物导入,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导言:同学们,见过紫丁香吗?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老师展示紫丁香树叶,让学生观察说出:紫丁香树叶对生,卵圆形,花小,白色、紫色,有浓香。教师:丁香花春季盛开,芳香四溢,是庭园中有名的花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株紫丁香》。本节课以实物导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再如:教学《绿叶的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课文里描述过的“椭圆形的”“针形的”“蛋形的”等树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采集一些漂亮的叶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真切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绿叶的感情,从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全被调动起来了,那节课非常成功。运用实物导入法,能让学生感觉很新奇,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所以实物的出现,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关注课堂学习。
  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小学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还有许多形式和方法, 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 灵活设计, 巧妙运用, 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抚育它, 让它们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