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由“趣”到“思”才能到“做”
【作者】 韩小潭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天堂,教师是这个天堂的守护者。清朝思想家、史学家魏源曾经说过:“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作为一个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为学生创造快乐、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热爱知识、热爱科学,具有科学家的基本品格和习惯,使之成为终身的个性。经过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环节美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首先,学习内容要有趣,这是整个课堂学习的起点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学生是否对数学有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难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形式,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在导入新课时要精心设计,别出心裁,制造矛盾,让学生自发产生学习这节知识的必要,为深入学习新课奠定基础。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森林运动会上三只小蚂蚁进行田径比赛,规则为沿同一片树叶的边缘跑,谁先完成比赛为胜。第一只蚂蚁沿叶脉跑了一个来回(未沿物体的边缘)?;第二只蚂蚁沿叶边缘跑了一半多,退出了比赛(未完成一周,起点和终点不能重合)?;第三只蚂蚁从叶柄开始,沿边缘跑,最后又返回到叶柄。请学生当裁判,讨论后说说谁是这场比赛的胜者,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师生就讨论开了,我先发言:众所周知,田径比赛是看谁用的时间短谁就为比赛的胜者,第一只蚂蚁用的时间最短,我认为第一只蚂蚁上比赛的胜者。这时,有学生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第一只蚂蚁没有遵守比赛的规则。我又继续引导,比赛的规则是什么呢?第一只蚂蚁用的时间最短,没有取得胜利;第三只蚂蚁用的时间最长,却取得了胜利,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将周长定义的两个重要元素——一周和封闭,融入到了这一活动中,但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师生间的争论十分激烈。(我深知,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矛盾越激烈,争论的“火药味”越浓,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浓,记忆将会更深刻,有时甚至直至终身难忘;将教师树为争论的对立面,则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更好体现了还课堂于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这种方法被我广泛地运用于日常数学教学中,解决了很多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平时教学中,要常常用爱的鼓励调动学生,要毫不吝啬地把你的赞美表达出来,告诉学生你是最棒的。比如:当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回答对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时,我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讶地告诉他:“呀!你真了不起。”他听了我的赞美,便会更喜欢我,从而更喜欢学习数学。人人都需要赞美,需要被认可。大人如此,何况学生?所以调动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吝惜给予他们赞美。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不过上面两个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而己。
其次,“趣”后要有所思,这是“趣”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关键
课堂学习的乐趣并不限于教师把课堂弄得形式,上多么花哨,学生可以不断地爆笑。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这种形式上的快乐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学生更需要的是思维的碰撞;更需要思维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才是一种长期和持久的学习动力。作为教者,首先应该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猎奇”。只有新奇,才能引导学生去发握的动机,而教师人为的“设阻”则是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深入的方法。就像老师带领学生爬山一样,克服艰难险阻必有心得,让学生体会思维过程的乐趣,感受“头脑风暴”的魅力。越难得到的东西更显弥足珍贵。
我并不满足上面的收获,还希望学生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让他们明白“学海无涯勤为舟”。
1.奇思妙解走捷径。如:利用对称性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中图形的对称、数式的对称、命题的对称,是数学对称性的体现,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领略这种对称性,更要让学生利用对称性解决具体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巧算“1+23....+8+99+100“”时,运用对称性很快就算出得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思维的乐趣。
2.追求简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简洁是数学的本质,无论是数学家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还是数学本身发展的历史,都充满了对简洁的追求,在教学将两个长为6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时,我组织学生通过画图,巩固正方形的特点,帮助他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长即为新正方形的边长后,就可以直接用6?X 4=24?(厘米),很多问题都是如此,既有复杂的一面,也有简洁的一面,只要我们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思维,以把握事物最内部、最简单、最基本的联系,任何问题都能化繁为简,长久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就灵活了,这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简约”之美,同时养成思维缜密和科学的思维品格,初步奠定科学家的风范。
最后,思之后,要有所得,这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
目前学生学习的心态是,厌恶作业,惧怕练习;而一部分老师长期采用疲劳战术、题海战术的方式,更增加了学生的厌恶感,教师无他法便只能采用“高压”,其结果收效甚微,还破坏了师生间的正常感情,甚至导致学生辍学,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阴魂至今仍笼罩教育界。但是,不练也不行啊?俗话说:“三天不练口生。”这就说明“练”的重要,我以为,既要解决这对矛盾,又要有一个好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感情上、思想上,从厌恶变为接受、热爱“练”;教师要精心设计练的内容。把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这就要在“精致”,上狠下功夫。比如:优生、中等生、差生,各有“精”的侧重面;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因为它是增减量与难度的依据。原则上要让学生在比较愉悦的环境中完成“练”。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就能驱散恶性循环的阴影。我坚信,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
1.练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如我在复习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大小时,把这部分内容与分数的认识结合起来,用分数的意义来验证:在一定范围内所含有多个物体(或事件),同一物体(或事件)数量多,那么它出现的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它出现的可能性就小的道理。这样,就让复习课有了新意,学生也爱听,难怪他们会不自觉地发出“可能性还可以这样想,真有趣!”、“数学真是太奇妙啦!”的感叹,这也为来期学习可能性大小的计算作了铺垫,效果甚佳。
2.“练”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如:一年级下册中求“比一个数多儿的数或少儿的数”的应用题,重点、难点是,找出较大数和较小数。例:三年级二班有男生40人,女生比男生少15人,女生有多少人?此题学生只要能理解“女生比男生少”的含义,找出较大数和较小数即可,为此,我针对性地设计了单项练习:
①老师比学生少,谁少?谁多?
②哥哥比姐姐大,谁大?谁小?
③女生比男生少,谁少?谁多?
让学生迅速找出较大数和较小数,然后利用求大数加,求小数减的方法,很快使学生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解法,收到了教学实效。
总之,一堂数学课注重了“激趣”——让学生爱?上它、愿学、乐学:“启思——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过程的乐趣,做学数学的主人;“精练”——让学生?“练”有目的,牢固掌握知识,就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为学生乐于终身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上我只是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归结,大有“门户”之嫌,我的真正目的是要撇开“门户”,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科学家的品格和风范,让他用这种心态去学习其它各种科学知识。这样,学生才有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贝。当然,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其艰辛程度是语言不可描述的,我正在这条路上努力的探索前进,希广大同仁们也和我一起。道路是艰辛的,同时也光荣的、神圣的,让我们一起去摘取“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