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作者】 赵小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永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听有人评议:某某的课启发诱导有趣儿,深入浅出,味儿浓,引人入胜,听起来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而某某的课,启而不发,枯燥乏味,浅入浅出,引人入睡,听这样的课是一种折磨和灾难。为什么一个有“味”,一个乏“味”?一个“引人入胜”,一个“引人入睡”?一个是“享受”,一个是“灾难”呢?简言之,因为一个具备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修养,把课上得既有文味、情味,又有趣味、余味,津津有味,饶有兴趣;而另一个却缺乏语文课堂艺术修养的缘故。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的定向,在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富于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学过程,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都属于教学艺术应用的范畴。
  一、课堂“导”的艺术
  有人说,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授课就要精心设计,审时度势,在开篇引导、课堂指导、收尾诱导上狠下一番苦功夫。
  开篇引导,即导入新课。导语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练生动,有文采、有感情,还要富于变化。有时介绍背景,有时创设情境,有时提出问题、巧设悬念,有时直接审题、开门见山。虽有定法,但无定式,不断变化,以求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指导,即导读、导思、导路的点拨功夫。导读,是指导学生去读书。初步感知课文时要认认真真地读,把课文读懂;总结课文时要有表情地去读,把课文读会、读深。导思,是指善于抓住时机疏导学生思维。导路,就是把握学生的学路,去探索作者的思路,即文章内存的逻辑联系。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能力,是万万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指导的。
  收尾诱导,即在一堂课行将结束时,能绾知识之结,放学习之线。艺术化的收尾,要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深化并与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艺术化的收尾,要简洁明快、含蓄蕴藉、新鲜有趣、灵活多变,切不可拖泥带水、浅白直露、僵化死板,虎头蛇尾,影响或削弱教学效果。
  二、课堂讲授艺术 
  1.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疏密有致,主次有别。文中的重、难点,要细细品味;对学生能自读自悟的内容,要简而精,让学生自主研读。 
  2.课堂教学方法要守拙用巧。教学时,在遵循大纲要求、基本教法的基础上,要敢于打破常规,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要做到以下三点:①教师的语言要简练、风趣、亲切。教师旨在传授知识,所以语言必须准确、精炼,这样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②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自然、得体。生动、形象、自然、得体的教学语言,体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学识能力和个人修养,是身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③教师的语言要真诚,富有激励性。学生的心灵是稚嫩的、敏感的,他们需要老师的尊重、呵护与鼓励。 
  4.课堂教学上处理突发问题的艺术。很多时候,课堂上会出现教师在课前所不能预见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淡定地面对并解决。这就要求教师拥有储备足够的知识应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学生作为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余时间多钻研一些提高驾驭课堂能力的技巧和方法等。 
  5.课堂教学上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高效性、趣味性等特点,把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文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刻苦的追求。首先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声美。语音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会产生疲劳感;语音过低,有气无力,不易听清,就会令人昏昏欲睡。其次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振的场效应。再次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要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最后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幽默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但须注意分寸、火候。幽默,不同于滑稽,不等于讽刺,更不是油腔滑调,低级趣味。
  四、作业艺术
  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组织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一般说来,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灵活性
  很多字词如果只是让学生读几遍、抄几遍,就没有多大作用,应该根据词语特点进行各种侧重的训练,有的重在读准字音,有的重在比较中掌握字形词义,有的重在理解中运用等。
  2、阶段性
  作业设计应有阶段性,不要总是“老面孔”,要有变化和发展。
  3、综合性
  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功训练,作业设计也要相应地体现综合性。单一性的训练,不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
  4、趣味性
  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一样,也应该讲究趣味性,要让学生爱做作业,而不把做作业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负担。
  5、激发性
  就是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的作业,这种作业往往有一定难度,也应该像课堂教学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样,因人而异,不一定要全班学生人人都做。
  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之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