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魅力语文课堂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浅析
【作者】 罗佳梅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中华文化;语文,承载着这厚重的中华文化,她是百科之母,她有着无穷魅力,被誉之”魅力语文”。作为魅力语文的传播者的教师,应肩负起这重大责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她的魅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创造性思维在问题解决阶段具有以下特点:有大量发散思维参与;有大量形象思维参与;多有直觉出现;多有灵感出现。针对创造性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呢?
一、激发、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好奇心。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会提升好奇心。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呢?
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个性解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初中语文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时鲁迅问老师“怪哉”一虫的事,老师很不高兴来一句“不知道!”,脸上还有怒色。课文写到这里有这么一段议论:“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我们老师从少年时代就读过这一段文字,应该能体会到少年鲁迅当时的一种失望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不要把每一节课的内容掐算得那么准确,那么机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地留有余地,给学生以充分发言,充分解答的机会,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看到思维火花的碰撞,思维灵光的闪现。能够及时提出问题的学生,说明他上课在思考,在进行发散思维,哪怕思维走得远一点,没关系。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他们这颗好奇心,也许它就是一种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灵感的瞬间闪现。
其次,语文的魅力无处不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教材中的新问题,新疑点,引导学生向教材纵深处发展。好奇心源于兴趣,而兴趣的有无既和教师的教法是否新颖有关,也和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引领恰当与否有关。我们现行的教材,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不符合学生心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找到与学生之间的连接点,而且是独创的,不是教参或教辅资料的翻版。尤其是在当下教辅资料满天飞的年代,学生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广泛,那种照本宣科的讲解只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讨厌,何从而谈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将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转变,尤其是语言文字学科,渗透着大量的情感教育,由于学生的学识水平不一,生活经验不同,对同一问题必然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当允许这样的理解存在。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物理老师在上完测量一节后,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给学生一把直尺,数十米的线,请测出对面大楼的高度。第二天教师在课堂检查作业,要求每个同学说出你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甲说,他是亲自爬到楼顶通过测量得出的,楼高是23.95米;乙说,他是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直接得出的结果的,是24米;丙说,他是询问值班室的老大爷并且把直尺和线作为礼物赠给了他,因为他参加过这栋大楼的修建,对这栋大楼的各项数据非常清楚,大楼高度也是24米......请问我们的老师,你能说哪个同学的方法是对还是不对呢?应该说都正确。因此,当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出现了我们认为非常规的思维方式时,我们必须承认其方法的正确,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则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夭折。
三、有效地利用形象思维的参与
不同的学科,发散思维的训练应该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科必须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插上翅膀。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一课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这段话中有两个难点:一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二是“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第一问,我们可以让形象思维参与来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学生回答:“因为是在乡村的田间小路上,否则很容易摔倒。”再追问:“如果实在平顺的大路上就可以快步走啦?”学生无语。教师这时可以联系实际,让形象思维参与。“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遇到重大节日,家庭聚会,忙不过来的时候,爸爸妈妈会让你帮着端菜上汤,这种体验有吧。设想,你拿着菜或者汤是跑得飞快呢还是像课文中的我一样慢慢地,稳稳地。哪一种方式最好?”在讨论之后明确:后一种方式好,因为作者是抱着一种非常慎重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的。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是抱着这种态度来对待人或者事物,那你就一定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第二问,这里有一个关键词“世界”,对于世界的解读,在这里就必须要运用发散思维。教师启发:两个恋爱的男女相处一起,这叫二人世界;一个人静静地独处一室,不需要别人打扰,这叫个人世界;由无数的花草树木和山水土石以及人类构成的叫大千世界;由无数的财富积累起来的社会叫物质世界;由无数的文化组成的世界叫精神世界;由无数的人类组成的不同国家叫当今世界。请问“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指的是哪个世界?学生回答:“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世界啊,即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母亲,我和妻子,儿子代表的是社会群体中的哪一代人?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的代表担负的是什么样的重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都能像文中的我和妻子一样具有尊老爱幼的品德,那么我们的社会又会怎么样?”到这里整个句子的深层内涵就清楚明白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教学内容的完成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关注学生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就是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譬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若干年来都没有人去注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有什么不对,然而成都郫县中学的同学们却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应该是“杏树,桃树,梨树”的顺序才对,我们的老师就要果断地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把它记录下来,并且还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有的时候,在紧张的思维或者激烈的争辩过程中学生们就会突发奇想,产生一种奇怪的念头,而这奇怪的念头恰恰就是创造思维的灵光。如果我们老师能够让学生学会捕捉课堂中产生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直至思维饱和,那么个体在紧张思维后处于精神放松、悠游闲适的时候,灵感就会悄悄地来临。因此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让创造思维的培养扎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种中国学生计算能力第一,创造能力倒数第五,想象力倒数第一的现状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变。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学得活,且有了积极性、主动性,那课堂的高效也就达到了。
创造性思维在问题解决阶段具有以下特点:有大量发散思维参与;有大量形象思维参与;多有直觉出现;多有灵感出现。针对创造性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呢?
一、激发、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好奇心。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会提升好奇心。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呢?
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个性解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初中语文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时鲁迅问老师“怪哉”一虫的事,老师很不高兴来一句“不知道!”,脸上还有怒色。课文写到这里有这么一段议论:“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我们老师从少年时代就读过这一段文字,应该能体会到少年鲁迅当时的一种失望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不要把每一节课的内容掐算得那么准确,那么机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地留有余地,给学生以充分发言,充分解答的机会,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看到思维火花的碰撞,思维灵光的闪现。能够及时提出问题的学生,说明他上课在思考,在进行发散思维,哪怕思维走得远一点,没关系。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他们这颗好奇心,也许它就是一种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灵感的瞬间闪现。
其次,语文的魅力无处不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教材中的新问题,新疑点,引导学生向教材纵深处发展。好奇心源于兴趣,而兴趣的有无既和教师的教法是否新颖有关,也和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引领恰当与否有关。我们现行的教材,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不符合学生心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找到与学生之间的连接点,而且是独创的,不是教参或教辅资料的翻版。尤其是在当下教辅资料满天飞的年代,学生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广泛,那种照本宣科的讲解只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讨厌,何从而谈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将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转变,尤其是语言文字学科,渗透着大量的情感教育,由于学生的学识水平不一,生活经验不同,对同一问题必然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当允许这样的理解存在。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物理老师在上完测量一节后,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给学生一把直尺,数十米的线,请测出对面大楼的高度。第二天教师在课堂检查作业,要求每个同学说出你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甲说,他是亲自爬到楼顶通过测量得出的,楼高是23.95米;乙说,他是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直接得出的结果的,是24米;丙说,他是询问值班室的老大爷并且把直尺和线作为礼物赠给了他,因为他参加过这栋大楼的修建,对这栋大楼的各项数据非常清楚,大楼高度也是24米......请问我们的老师,你能说哪个同学的方法是对还是不对呢?应该说都正确。因此,当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出现了我们认为非常规的思维方式时,我们必须承认其方法的正确,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则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夭折。
三、有效地利用形象思维的参与
不同的学科,发散思维的训练应该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科必须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插上翅膀。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一课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这段话中有两个难点:一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二是“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第一问,我们可以让形象思维参与来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学生回答:“因为是在乡村的田间小路上,否则很容易摔倒。”再追问:“如果实在平顺的大路上就可以快步走啦?”学生无语。教师这时可以联系实际,让形象思维参与。“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遇到重大节日,家庭聚会,忙不过来的时候,爸爸妈妈会让你帮着端菜上汤,这种体验有吧。设想,你拿着菜或者汤是跑得飞快呢还是像课文中的我一样慢慢地,稳稳地。哪一种方式最好?”在讨论之后明确:后一种方式好,因为作者是抱着一种非常慎重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的。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是抱着这种态度来对待人或者事物,那你就一定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第二问,这里有一个关键词“世界”,对于世界的解读,在这里就必须要运用发散思维。教师启发:两个恋爱的男女相处一起,这叫二人世界;一个人静静地独处一室,不需要别人打扰,这叫个人世界;由无数的花草树木和山水土石以及人类构成的叫大千世界;由无数的财富积累起来的社会叫物质世界;由无数的文化组成的世界叫精神世界;由无数的人类组成的不同国家叫当今世界。请问“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指的是哪个世界?学生回答:“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世界啊,即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母亲,我和妻子,儿子代表的是社会群体中的哪一代人?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的代表担负的是什么样的重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都能像文中的我和妻子一样具有尊老爱幼的品德,那么我们的社会又会怎么样?”到这里整个句子的深层内涵就清楚明白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教学内容的完成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关注学生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就是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譬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若干年来都没有人去注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有什么不对,然而成都郫县中学的同学们却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应该是“杏树,桃树,梨树”的顺序才对,我们的老师就要果断地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把它记录下来,并且还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有的时候,在紧张的思维或者激烈的争辩过程中学生们就会突发奇想,产生一种奇怪的念头,而这奇怪的念头恰恰就是创造思维的灵光。如果我们老师能够让学生学会捕捉课堂中产生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直至思维饱和,那么个体在紧张思维后处于精神放松、悠游闲适的时候,灵感就会悄悄地来临。因此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让创造思维的培养扎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种中国学生计算能力第一,创造能力倒数第五,想象力倒数第一的现状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变。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学得活,且有了积极性、主动性,那课堂的高效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