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刍议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四种角色

【作者】 何正林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教育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青年教师引领了教育的未来,因此,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到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思考青年教师成长中的角色转变问题,认为青年教师成长中应该经历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写作者四种角色。本文有利于青年教师在成长中找到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关键词:青年教师;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写作者
  青年教师是我们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精力充沛,渴望自己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新一代骨干教师。但由于阅历不够,经验不足,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也常常碰到困扰他们的问题。如何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呢?组织培训与进修是一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要青年教师通过读书学习获得他人的间接经验,这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会成长的更快。长期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让我们老教师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更好的传递给新生一代的青年教师?对于青年教师成长中的角色转变,我找到了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写作者四种角色。结合我自己的教育实践,我想围绕着这四种角色探讨一下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基本素质提升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
  很多青年教师是很敬业的,他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崭新的课堂,所以很认真的钻研教材,很投入的融入学生的圈子。作为青年教师,他们也会很谦虚的向老教师请教,他们愿意多听听老教师的课,从他们那里寻找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些,都是我们青年教师成长中需要修炼的课题。但很多青年教师可能忽略了自己的思想修炼。就像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惘!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很多青年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如,有位青年教师就问我,现在我们又是学习适合教育理念,又是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又有我县的课改专题“学?导?用”教学模式,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呢?还是把这些理念或者模式搅在一起?
  其实,所有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思想都是一种理论启发,它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把它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因此,我们青年教师在学习各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开拓我们自己的思想,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思想者。就像中国革命,毛泽东同志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没有照搬照套,而是创造性的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就把中国革命的方向和策略都指明了。如果理论要实现其改变现实的功能,就必须落脚于现实,与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行。这是我们青年教师首先要清楚的。没有万能的教育理论,但却有层出不穷的教育实践等着我们。
  要成为一个思想者,就一定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教书匠。语文老师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祖国语言,特别是传统文化传承给我们年轻一代学子。英语老师就应该有国际视野,通过自己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国际化的中国人。一种语言其实是一个世界观,就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群对世界的一种看法。中国人形成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所以中国人有中医的整体辨证施治;欧美人形成的是细节思维,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所以他们形成了系统的自然科学体系,形成了头疼医头,脚疼医教的西医体系。在中文表达中,我们喜欢用动词,形成一个强调的语气;而英文却喜欢用be动词表达成为一种状态。还有,我们学习的数理化其实基本上是西方的东西,但到我们中国以后,很多孩子其实是不太适应这种西方人的符号化细节思维的,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们也形成了一种中国人消化西方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那就是从简单的地方想起,从特殊到一般,不断的推广我们的思考。其实,不仅一种语言是一个世界,就是一个学科也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其实就是要构建一个我们内在的和谐的精神世界。我们青年教师不论教什么学科,都要有这种意识,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二、青年教师要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学习者
  当代社会是一个纷纭复杂的信息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八面来风,如果不善于学习,就会成为井底之蛙,就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自己学科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好的学习者呢?
  首先,我们要对学习的材料有所选择。过去,我们学习资料不够的年代,我们是能够拿到什么,就如饥似渴的学习什么。就像文革的时候,没有别的资料,我们有的老同志就把毛泽东选集研究得滚瓜烂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专家。但今天我们接触的东西太多了,如果还是来者不拒的话,你根本就消化不了。因此,选择学习材料就变得很关键了。一般说来,我们要学习我们专业的知识,还有就是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另外,也可以学习一些哲学理论,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理解我们的专业学科。
  其次,我们要做一个有胸襟的教师。我们要向全世界学习,做国际化的中国人,这是我常常对青年教师和学生说的。要让学生胸襟开阔,我们教师首先要胸襟开阔。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比天空、海洋更广阔的是我们人的心灵。
  再次,我们要欣赏我们的同行。我们很多老师喜欢在听课后直言不讳的指出同行的“缺点”,以为自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这是不好的,因为教育是“慢”的工作,是需要等待“花开”的工作。我们现在的教育动不动就喜欢讲课堂的“有效性”,其实,这也是教育急功近利的不好表现。有的课堂的确“有效”,但只是掌握知识有效,你是不是给了学生“智慧”的启迪呢?不见得。有的课堂,虽然是感觉没有出彩的地方,可是,那不就是我们的常态课吗?因此,我们要欣赏同行,欣赏他们的优点,而不是来找茬的。当然,也不是说要把老师的课捧到什么理论高度。一节平平常常的课,不需要抬高,也不需要压低,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听,以平常心来听就好了。
  最后,我们要学习快乐。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也没有体会到快乐。因为胸襟不够开阔,因为每天要疲于应对繁杂的教学任务,他们习惯于做一个“苦大仇深”的牺牲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可能是一个愚蠢的“苦干”者。有位教育专家曾经尖锐的指出: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的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教师在辛勤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不聪明,本是他自己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的工作,把一百多个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愚蠢的时候,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的“工作”,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的“影响”。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快乐的使者,应该通过自己的教育使自己和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为,只有学习的快乐,可以超越物质生活的“快乐”,使师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和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做一个学习者,就要有终生学习的准备。面对世界日益增长的知识,我们要学会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会“如何学习”。我们要把过去关注“教”的情感,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上来。引导学生也学会学习,才能使他们也成为一个学习的能手,使他们作为年轻一代掌握学习的本领。
  三、青年教师要做一个实践家
  做一个实践家,就必须有“不要急”的良好心态。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教师自身的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也许要直到退休)。“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应该得到肯定,但不能操之过急。”“看到有些青年教师因为工作出色受表彰,有了‘称号’,你感到自己‘进步太慢’,因而自卑,焦急。”如果你有这样的情绪不适合做教师,更不适合当班主任。因为,欲速则不达,真正的“慢”教育,可能比你我想象的还要慢,不可能以我们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变化。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必然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我有位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后来从事科研工作,我问他:你现在做的研究项目大概要多少年才能完成?他说:“我在做博士后阶段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有五年的时间,再有十三四年就差不多了。”这让我很感慨,一个35岁的青年,他在做一件事,这件事要用去他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而他根本不去想这件事能不能取得“成果”,也不去想这件事能给他带来什么利益,他的注意力全在做好这件事,根本不去想其他。这就是我们应当教给学生的治学的科学态度,也是我们教师应当有的教育精神。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实践中的“创新”。我们应当尊重理论,但过于崇仰理论家,也有可能丧失自我。近几十年,一些教师热衷于总结标榜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好像成为一种风气。有时打开报刊,看到那么多一线教师被冠以“大师”、“专家”和“学者”头衔,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已经够多了,我们普通一线老师真的不必去冒充了。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价值在于实践,教育工作也不是单纯为了验证理论。同时,教育理论也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创新”的实践家。
  不要迷信专家和“大师”。教育专家往往认为一线教师的工作没有价值,是低水平重复;而一线教师又认为教育专家“看人挑担不吃力”,私下发牢骚经常顶出一句“你来试试”。要尊重学历教育,但不要迷信高学历。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所做的教育也许没有超过常识范围,但那些事有我们的愉快,那些感悟和发现来自我们的实践——那故事是独特的!而我们的作用,可能谁也代替不了!
  四、青年教师要做一个写作者
  很多青年教师不喜欢写作,不喜欢写论文,认为教育教学才是实实在在的,而写作则是“虚”的。其实,这实在是对写作的误解。而且,你如果能够把“虚”的东西做“实”,那就不是“虚”的了。
  写作者才会拥有开阔的胸襟。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不懂得什么是“星空”,什么是“辽阔”,什么是“明天”。教师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人生,而诗意的人生离不开写作。很多特级老师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写教育随笔。特级教师吴非在1985至1987年,几乎每天都写教育教学笔记,这些笔记短则三五百字,长则千余字。通过写这些笔记,吴非老师感受到了工作的趣味。后来,市教科所的一位从事德育工作的老教师借去看了。吴非老师没有想到,这本笔记竟然流传到好多地方,人们各取所需,各伸其说,一年半后才回到他身边。有两位教育学博士的毕业论文特别引用了他的这本工作笔记。当然,他可能没有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建造辉煌的“理论”,但他的这一本本的教育教学随笔却也一样打动了千千万万一线教师的心。
  写作才会有憧憬,才会有理想。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眼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经常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四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的读给妈妈听……但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学生能够这样从容的学习吗?显然是很困难的,但我们教师却不能没有这种理想,这种向往,这种追求。
  写作才会有感恩,才会有教育的感动。我在病中,想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面容,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赞叹生命的美丽。我感谢上天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些美丽的生命,让我感受他们的仁爱和贤德,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知道职业的使命与荣耀,让我敬重生命中的永恒!
  写作才会有教师幸福的职业体验。通过写作,我们梳理了自己对教育的真谛的感悟,也明确了人生的使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青年教师应该拿起笔来,摘抄教育名家的教育警句和名言;也应该记录下自己教育过程中瞬间的感动和刹那间的感悟;还应当把自己对学科和教育的长久思考变成永恒的文字。因此,做一个写作者是幸福的基础,这是向上的事业,也是正能量的传递与坚持。
  青年教师是我们教育的未来,是我们教育振兴的希望。柏杨说,凡事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窝里斗”。在这个充满功利化的社会里,不少青年教师看到别人的成绩,就“羡慕嫉妒恨”。心胸狭隘,除了性格原因,最主要的,是懦夫懒汉思想意识作祟。因此,我们必须警醒自己,常常问一下自己:我们把自己教育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哪里了,我们正在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具有恒久的价值。经常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新时期青年教师的四种角色的要求了?我们是不是一个思想者,一个学习者,一个实践家,一个写作者?如果还不是,我们是不是也该行动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