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的阅读兴趣

【作者】 钟运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大坪乡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这就对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挑战。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课上,始终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当作一个主要的任务。因此,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也必须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作保障。《新课标》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目的是以较大的阅读量获得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要落实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现就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做如下阐述。
  一、营造氛围,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此设置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将阅读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领略文章的意境。如在教《找春天》这篇文章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观察学校自然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春天的特点。新鲜的教学环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文章的理解中。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设备创造文学氛围,使枯燥的文章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给学生的朗诵配上优美的音乐,屏幕上同步播放桂林山水的优美画面,给予学生更强烈的代入感,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意境,促使学生更容易投入阅读文章,从而提升阅读有效性。
  二、指导读书方法,保持读书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后,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但是单凭这种读物、媒体的外在影响,学生的兴趣不会长久的,所以需要我们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知道了怎样去读,才能使阅读成为人生中的一件要事。毛主席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写对于读起着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精读摘录法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阅读精读文章时,一边读一边动笔,制作读书卡,内容如下:
  1.阅读书目及阅读时间。
  2.好词好句摘录(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音,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注释)。
  3.文章主要内容概括。
  4.阅读感受。班级里部分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坚持这样的读书方法,读书笔记做了好几本,知识也积累了很多。
  三、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三顾茅庐》,我就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时的背景,并让学生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学生对这本书有了全面了解,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了《鹬蚌相争》,我就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童话寓意故事,并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查找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四、利用读书节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不求功利性,但有时也可以利用学校的行政手段,把学生读书的热情推向高潮。几年来,我们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节。在读书节期间,学校会举办一系列的有关读书方面的活动。每一届的时间也是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学生们沉浸在书的海洋,遨游在知识的殿堂里。他们沐浴着书香,享受着读书带来的快乐。读书节过后,最使人激动的是那读书成果的展示了。你看,经过一个读书节,什么制作精美的读书节的海报,亲手设计并制作的书签,手抄报,阅读卡;读书笔记,优秀征文;活动照片,文艺汇演资料等等,看得大家眼花缭乱。特别是通过读书节的系列活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有了明显的优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本学期选派的学生,参加了学区的语文课外知识竞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样有规划的读书活动,学生的心灵纯洁了,思想高尚了,阅读的兴趣浓厚了,读书成了学生每日必行的习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⑤。”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深处对阅读材料产生主动的需要。小学生对读书、对阅读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总之,小学生有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特点,我们要切实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关注学生阅读的内容,而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关键,这样课外阅读才能收到实效,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轻松阅读、愉快阅读,真正的使阅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