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科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者】 肖永树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李场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御课堂。
  关键词:探究;发现;执着;兴趣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到: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身科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御课堂。我是一名提前进入科学课改实验的教师,作为一名率先上科学课的老师,在将近十几年的科学课教学中,我遇到过许多疑惑:学生出人意料在科学课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中,一动起手来就常常远离教材布置和教师建议十万八千里,以至于我随时担惊受怕,忧虑着完不成教材内容怎么办呢?但是在经历过一些对学生们的“放任”之后,我发现事实上科学课正应该给学生们一些“任性”的空间,让他们在“捣蛋”中去找到“惊人的大发现”。
  一、最初呈现的“任性”是学生产生兴趣的苗头,教师千万不要把这种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而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受个体直接或间接兴趣影响。当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并产生好奇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他开始关注这个对象,在关注的同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探索它、了解它的欲望。这种欲望有时候在学生身上就会表现成任性和一些固执己见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受到支持,他们就会得到持续下去的心理暗示,反之则会受到阻碍。
  在一次观察土壤的活动中,我告诉学生们可以先采集一些不同地方的土壤分别放在纸盒里,然后想办法研究。当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四处奔波时,却有几个学生跑来找我告状,说发现一个学生在搞破坏!我急忙奔去一看,是一个平时表现很守规矩的学生,他在一棵树的根部使劲儿地挖着一个深坑,我一问,原来他刚才挖土壤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洞,突然就很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于是把我反复申明强调的“禁止破坏树木下的土壤!”丢到脑后去了。我意识到他并不是在故意搞破坏,于是问他发现了什么?他一听顿时来劲了,手一摊呈现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只还会动的蝉蛹!他明显不知道这是什么,一脸期待地问我:老师,这个虫子是什么啊?这时,我已经看到了他因为“任性”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和探究的兴趣,于是我让他先把土坑填上,然后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找到秘密。他果然很乐意地答应了,并且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破坏行为”。过了几天他主动跑来向我汇报了他的“研究发现”,这时,我多么庆幸自己没有扼杀掉他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究精神啊。
  二、反复的“任性”是研究过程中思维渴望深入的表现,学生的“任性”是执着的表现
  科学课提倡探究式学习,在很长一段教学活动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时常会不顾教师的安排,违背教师的规定和指导,临时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固执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实际上是因生物个体思维的深入引起的外部行为表现,通常的特征是“任性”地打破教师布置的任务,使课堂研究节外生枝,但这种“任性”所取得的效果却是有效和明显的。
  一次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中,我把学生们放出教室在校园里观察各种植物并简单记录各部分生长情况,不料一个男生小组却在草坪中发现了很多“没有壳的蜗牛”并踏进了草坪大肆寻找捕捉,由于这个小组的学生时常有自由散漫、不听招呼的表现,所以对他们当时“集体违反室外活动纪律”的行动,我很生气,想打消他们继续下去的念头,便取消了这组活动。没想到一个星期以后的科学课上汇报观察植物的发现,这组学生又起来说到了他们对“没有壳的蜗牛”的探究。原来他们的“任性”并没有因为活动被我取消而停止,瞒着我在课后继续收集了这种动物,还通过分工饲养、查资料、询问长辈等等方法获得了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把它叫“血吸虫”、“鼻涕虫”,当天气潮湿的时候就会大量出现在植物叶子上,有时候还会出现在蔬菜上,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可以撒一些盐在菜叶上,它就会慢慢流出很多水然后死掉……当听到这些研究成果时我被学生们的执着感动了。虽然他们自己确定的专题非常小,“任性”的行为又被我打断,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向着自己研究的问题深入下去,这已经很接近一种科学新理念──“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他们的“任性”坚持了自己的思想,并使他们不由自主地经历了一次生动的科学素养形成过程。
  三、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兴趣和好奇心具有密切联系,兴趣越浓、好奇心越强,其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也更强,创新行为的驱动力也更强。由此可知,兴趣和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石和前提。传播科学知识和成果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中将趣味性和科学性充分结合;在科学探究中将知识形象而生动地展示给受众,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科技活动中的小发明、小实验,都可以引发学生了解和观察自然,带给学生发现和验证的快乐及成就感。在科学教学行为中,教材和教师的地位有所降低,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开展科学探究,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充分点燃,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验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
  四、科学教育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行为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关键及核心。创新思维的重点是寻求异处、求异思维,即从不同侧面和多维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在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要求每一位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行为标准化、唯一化及统一化,在探究中,教师要与学生就答案的多样性进行讨论与分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拓展其创造思维。例如,在测试磁性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的创新,教师要通过鼓励,组织学生通过求异思维,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创新方案,通过实验器材的不同,对实验结果的猜测,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科学教育利用这种丰富灵活、多元积极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的呆板性和严肃性,使学生运用求异思维进行高效思考,提高了思维的变通性、独立性及流畅性,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五、科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身所具备的鉴别能力、实践能力及洞察能力,是锻炼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鉴别能力、实践能力及洞察能力越强,学生就能够快速地掌握问题重点,进而以简洁和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科学教育对锻炼鉴别力和洞察力具有重要价值,在开展科学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研方法及科研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严谨而合理的科学思维,有利于掌握独立完成科学实验的能力,具备鉴别正误、洞察事物及分析事情的能力,并且从科学活动中获得感悟。同时,科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处理事物的方式和能力,以科学的、理性的,以及清晰的态度看待事物,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
  科学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生成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科学教育是创新精神发展和形成的土壤,是创新活动不断前行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