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林 雄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龙女镇高妙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是新课标强调学生“亲身体验”的有效做法。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我们就可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说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再创造等方式来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实践应用
体验是一种经历,是一种亲自参与学习的过程实践。传统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体验的过程就是被作为容器而“被灌”,其特征就是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显然,这样的学习,微少了主体体验。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参与特定数学活动的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特征,获得亲身体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式学习。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个体主动经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物或活动并获得相应认知和情感的过程。教师要以活动探究为载体,用活用好教材,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获取数学知识,感受成功喜悦。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体验式学习在其间的实践应用。
一、搭建实践操作平台——体验“做数学”
体验式学习首先表演了做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让学生在搭建的平台中“玩”。这种“玩”是寓教于乐的做法,即搭建动手操作平台,让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在获得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重口头宣讲,忽视动手操作,不仅教学效果差,还扼守学生学习天性。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做”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动手中发展思维,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而且通过“做”实践操作,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让抽象知识形象化、教学内容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体验“说数学”
数学教学,无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说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形成数学思维,还能提升其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数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积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平台,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方式,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使不同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1/4、5/12、1/3、6/12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让学生猜想: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三种可能:①与分子有关;②与分母有关;③与分子、分母都要关。学生带着三种猜想进行验证,相互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情况,经充分交流讨论后,再作汇报,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而且不易忘记。
三、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体验“用数学”
学以致用。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所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采用体验式学习策略,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用数学”,体验数学作为一门工具的实用性。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我们应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113-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事例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13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13+2=15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就加”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31–103、477+98、679+103等习题。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再创造”
数学学习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即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合适条件,提供更自由广阔的创造天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这样题目,学生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总之,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教学理念得到更多教师认可。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更有效的平台上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学数学、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体验学习快乐。
参考文献:
[1]尤晓林,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青少年日记,2017年。
[2]林彩静,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9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实践应用
体验是一种经历,是一种亲自参与学习的过程实践。传统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体验的过程就是被作为容器而“被灌”,其特征就是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显然,这样的学习,微少了主体体验。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参与特定数学活动的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特征,获得亲身体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式学习。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个体主动经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物或活动并获得相应认知和情感的过程。教师要以活动探究为载体,用活用好教材,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获取数学知识,感受成功喜悦。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体验式学习在其间的实践应用。
一、搭建实践操作平台——体验“做数学”
体验式学习首先表演了做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让学生在搭建的平台中“玩”。这种“玩”是寓教于乐的做法,即搭建动手操作平台,让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在获得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重口头宣讲,忽视动手操作,不仅教学效果差,还扼守学生学习天性。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做”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动手中发展思维,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而且通过“做”实践操作,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让抽象知识形象化、教学内容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体验“说数学”
数学教学,无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说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形成数学思维,还能提升其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数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积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平台,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方式,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使不同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1/4、5/12、1/3、6/12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让学生猜想: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三种可能:①与分子有关;②与分母有关;③与分子、分母都要关。学生带着三种猜想进行验证,相互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情况,经充分交流讨论后,再作汇报,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而且不易忘记。
三、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体验“用数学”
学以致用。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所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采用体验式学习策略,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用数学”,体验数学作为一门工具的实用性。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我们应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113-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事例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13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13+2=15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就加”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31–103、477+98、679+103等习题。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再创造”
数学学习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即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合适条件,提供更自由广阔的创造天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这样题目,学生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总之,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教学理念得到更多教师认可。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更有效的平台上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亲身体验学数学、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体验学习快乐。
参考文献:
[1]尤晓林,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青少年日记,2017年。
[2]林彩静,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