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班级管理工作细节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
【作者】 赵麦君
【机构】 新疆巴州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班级管理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要想把班级工作做好,就要把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好,不仅要建立健全班级体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细节管理入手,努力做到从细节处观察到学生的变化,从细节处改变学生的行为,从细节处培养学生习惯等。让我们用心把握细节,在细微处下功夫,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成功的班级管理者。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建议
班级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主要环境,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效果。初中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进入青春期,自尊心比较强,普遍追求个性化发展,为此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以及发展环境,大力建设班级文化,形成以学生行为规范为基础、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自我管理提升为主要导向的班级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有效引导和规范,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目前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个人行为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整体认知能力比较强,在开展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现阶段,很多教师管理班级方法陈旧落后,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同时部分教师管理能力不足,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不重视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很多初中生自我意识过强,对其未来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在初中阶段面临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班级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同时,很多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时期,自我意识强烈,对于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也为教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
二、 班级管理工作细节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 创新班级管理形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初中班级管理效果的提升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管理内容和具体管理形式进行全面优化,建立起多元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将班级管理工作的细节与班级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目前,大部分班级管理采取量化考核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管理,无法实现个性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对班级管理模式做出必要的调整。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商讨制定班级日常公约,实现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有效规范,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提高管理效果,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立文明先锋队等学生组织,使其充分发挥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同时,教师应当定期组织各类班级管理活动,如值周班长、我为班级管理做贡献等,提高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的参与度,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管理,而是能够主动参与管理,实现班级管理有效性的全面提高。
(二) 优化班级文化氛围
初中各个班级均设置了宣传栏,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宣传栏对班级文化制度开展宣传,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在宣传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前期的调研,分析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确定合理的宣传主题,使学生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实际宣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主要的班级文化建设和宣传内容,重点为学生宣传仁义礼智信等内容,鼓励学生孝敬父母、热爱足够、诚信友善、努力学习。同时,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优化班级整体的精神风貌,大力开展精神文化建设,在班级内营造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避免单纯依据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单一模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另外,教师应当通过各类集体活动,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三) 对班级实施科学规范化管理
科学规范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主要目标,班级管理涉及内容比较复杂,为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依托各类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有效引导。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从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作出必要的约束,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体制。在管理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建立起小组评比的制度,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同时,教师应当定期组织节日、法律、民主等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规范,以此来实现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 加强班训班风等班级文化建设
初中学生个性特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开展班级管理存在一定难度,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缺少班训和班风等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导致实际管理效果不够理想,为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班风和班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在实际制定班风和班训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营造良好的学风为基础,可以将自律进取、团结友爱、好问求学、乐学善思等作为主要的班风和班训,在班级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需要提高重视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合理进行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荣;杨年青;怎样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09期
[2] 龙裕;素质教育应抓好学生习惯养成[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建议
班级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主要环境,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效果。初中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进入青春期,自尊心比较强,普遍追求个性化发展,为此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以及发展环境,大力建设班级文化,形成以学生行为规范为基础、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自我管理提升为主要导向的班级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有效引导和规范,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目前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个人行为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整体认知能力比较强,在开展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现阶段,很多教师管理班级方法陈旧落后,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同时部分教师管理能力不足,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不重视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很多初中生自我意识过强,对其未来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在初中阶段面临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班级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同时,很多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时期,自我意识强烈,对于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也为教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
二、 班级管理工作细节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 创新班级管理形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初中班级管理效果的提升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管理内容和具体管理形式进行全面优化,建立起多元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将班级管理工作的细节与班级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目前,大部分班级管理采取量化考核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管理,无法实现个性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对班级管理模式做出必要的调整。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商讨制定班级日常公约,实现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有效规范,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提高管理效果,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立文明先锋队等学生组织,使其充分发挥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同时,教师应当定期组织各类班级管理活动,如值周班长、我为班级管理做贡献等,提高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的参与度,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管理,而是能够主动参与管理,实现班级管理有效性的全面提高。
(二) 优化班级文化氛围
初中各个班级均设置了宣传栏,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宣传栏对班级文化制度开展宣传,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在宣传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前期的调研,分析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确定合理的宣传主题,使学生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实际宣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主要的班级文化建设和宣传内容,重点为学生宣传仁义礼智信等内容,鼓励学生孝敬父母、热爱足够、诚信友善、努力学习。同时,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优化班级整体的精神风貌,大力开展精神文化建设,在班级内营造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避免单纯依据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单一模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另外,教师应当通过各类集体活动,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三) 对班级实施科学规范化管理
科学规范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主要目标,班级管理涉及内容比较复杂,为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依托各类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有效引导。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从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作出必要的约束,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体制。在管理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建立起小组评比的制度,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同时,教师应当定期组织节日、法律、民主等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规范,以此来实现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 加强班训班风等班级文化建设
初中学生个性特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开展班级管理存在一定难度,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缺少班训和班风等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导致实际管理效果不够理想,为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班风和班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在实际制定班风和班训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营造良好的学风为基础,可以将自律进取、团结友爱、好问求学、乐学善思等作为主要的班风和班训,在班级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需要提高重视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合理进行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荣;杨年青;怎样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09期
[2] 龙裕;素质教育应抓好学生习惯养成[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