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师教育与物理课程的发展

【作者】 张荣萍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官寨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课程”的议题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线,而这种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教育与教育课程的关系。
  1.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与物理课程的发展
  (1)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老师主要强调定义、概念、做题的方式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总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定式思维。思维定式会给学生的学习和认识物理概念带来消极的作用。定式思维的一个表现就是拘泥于物体原来的作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物理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限于课本知识,教材上只是围绕简单的机械运用,以“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水泵)作为教学内容,使物理基础知识支离破碎。教材还不适当的“突出政治”,以政治口号和语录代替教学内容。开门办学的浪潮席卷全国,否认了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2)由于在以考试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基本都会以书上的习题为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教师则会因为使学生成绩提升,不采用交流讨论学习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科学交流对物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典型的就是爱因斯坦年轻时参加“奥林比亚科学院”的讨论与交流,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奠定了主要的基础。
  再如,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有关量子问题的交流与讨论,直接影响与促进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在学生学习物理活动中,学习讨论与交流,对学生理解与运用物理的发散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3)由于应试教育的思维,以及一味追求成绩的教育态度,物理课程的科学美,多样美,使用美等等的物理美学特征没有得到延续。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满堂灌”机器,而应该是一个艺术家。分析物理大师,就会发现他们对物理世界奥妙的探索充满了狂热的感情。物理学中美的形态,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内涵,这是对物理知识和物理世界产生美感的客观基础,只有如此对物理课程的喜爱,才会对物理课程的发展和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4)在各种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教师教育过程中极少用到实验仪器,物理实验基本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便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不会运用物理知识的状态。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物理实验在古希腊萌芽,但对古代学者而言,实验仅是附带的东西。伽利略创立了比较科学系统的物理实验方法。以物理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之一的物理学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金典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还是现代物理学的进展都与物理实验息息相关。因为应试教育的教师教育,致使太多的实验现象没有得到研究,是物理课程一直处于无趣,甚至是停滞的阶段。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与物理课程的发展
  新课改后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乐趣。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及今后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以保障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发展需求。
  在物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根据教育新理念和课程标准要求,对传统物理教学进行了改革。物理教师的基本教学模式正在从“学科本位、应试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变化,努力改变传统的以接受性为主的教学方式和鉴别与选拔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评价体系,积极尝试“自主、探究、合作”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激励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教育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物理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从原来单一的概念面,添加了实验以及实用性的物理教育,将物理课程的分类多样化。教师教学行为由从前的“教书”育人的教学行为变化为目前的“导学”育人的教学行为,即由从前的重教为主的教学行为变化为目前的重学为主的教学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打破,从教学唯一的依据转变为教学的依据之一,从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仅供参考的知识载体。教师将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要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价值,理解教材是知识、情感、能力等的综合体。教科书的内容只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点,而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及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去开发教学内容。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适用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于科学探究的进一步普及教学各类有关于物理课程相关的物理发明以及创新性实验仪器层出不穷,带动了物理课程进一步向前发展。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与物理课程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走进新课程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肩上担负的重担,我们必须通过“改观念——洗清大脑,改教法——调整课堂,改学法——激活心智”,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重视物理实践过程,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走进物理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演绎成学生人生旅途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也将为物理课程注入新鲜的血液。
  3.现阶段探究式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与物理课程的发展
  3.1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想模式的转变
  (1)以“引导、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的物理教育,要求教师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这并非易事,如果我们的引导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学生会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学生容易成为课堂教学的冷漠的旁观者,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实践中学习,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比如在讲授《滑动变阻器》时就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随着变阻器滑片的移动电阻丝长短的变化导致灯泡的亮暗,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滑动变阻器单一的实验方式有衍生出有关物理课程的电学,电磁学的联系。
  (2)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物理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而不是以往所述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例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仅仅是课题组的一个成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伙伴,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在讲“水能的利用”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建设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大坝承受压强问题、船闸的建设问题、三峡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影响、大坝的安全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大量“搜集信息”,查阅各种资料去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以便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物理课程的补充以及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有着积极作用。
  (4)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
  施探究式的过程中,教师一直都在努力的把自己由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方面发展,为了能为物理教改尽点微薄之力。
  (5)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评通常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加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将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营造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中的一员,使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因此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说自己之想说,做自己想做的,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同时也为物理课程的发展提供机会。
  3.2现阶段教师教育与物理课程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教师教育与物理课程是相辅相成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的发展趋势已有了新的变化。“校本理论”开始出现在教育界的视野中。
  校本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借鉴西方校本理论而形成的一种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倡导学校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作为一种理念,它主张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积极参与下,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作为一种实践,它具有多种不同的发展指向和发展路径,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学校为本、自主发展、特色发展是其最重要的内涵与特质。“校本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实施也将带动物理教育的飞速改革。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现代教育观:物理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物理知识,而是以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具有的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认识到物理学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的动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教师教育必须全面有效,这不但是学校教育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且是教师个人克服职业倦怠、提升专业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要,更是物理课程发展的需要。没有成功,没有希望,就没有兴趣,就很难坚持。树立全面的有效观,从多个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学习的结果,就会有更多的教师学生体验成功,看到希望,就能鼓舞他们有兴趣、有信心坚持去教、去学,从而为多样化学习者成长开辟道路,也为物理课程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铁城.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