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杨 龙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得胜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数学教学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学生在习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也能获得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较强的品德思想与践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有效策略
  德育目标,在新课标践行中又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是较原来在实现德育内容方面更细化,更具有实践性。我们知道,任何学科教学,都是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的,而德育目标的实现,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高度重视,更要结合教学内容创新落实,让学生在习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也能获得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较强的品德思想与践行能力。而传统数学教学,由于“教以应试”的取向,导致很多“考试可以得一百,而品德不及格”现象,这都是我们教学未能体现“全面育人”的观点。在全面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强化德育目标的达成。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认识观教育
  辨证法和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观察世界、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对学生加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辨证、唯物因素很多很多,如对立统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等等。教师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结合数学史料,培养爱国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原国教副主任柳斌指出:“爱国主义要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一系列的教育中。”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还应担负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生施加品德熏陶。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在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许多数学家智慧和光芒。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现代数学陈景润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最终攻克了“歌特巴赫猜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可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结合数学之美,开展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是形成良好品德品质和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潜质。我们发现,数学学科具有天然的美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志趣的肥沃土壤。实践证明,结合数学美开展审美教育,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才能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一些轴对称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及和谐美。在几何学习过程中,利用平移和旋转制作一个美丽的花边图案。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完成这个图案。这样的问题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的,让学生从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图形出发,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让学生说明自己所做的图案的特点,相互欣赏所做的图案,从而感受图形的美和在实际中的作用,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同时,在对学生评价时,“以人为本”,积极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通过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和谐、温馨之美。这些美的渗透与实施,就能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审美情趣。
  四、结合生活实践,开展感恩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在书本上的抽象概括。生活中有很多处理情感的事件,而一旦进入到课堂中,就成为我们教学的载体,我们就可从中析出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许多家长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智力投资以及艺术细胞开发,忽视了对他们进行感悟亲情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许多学生亲情观缺失、没有感恩的心。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家长的责任,教师也同样负有一定的责任。那么,能否在数学课上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呢?当然可以。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通过提问学生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告诉学生,你的生日就是母亲的苦难日。启发学生:“你在这一天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应该怎样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以此来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感恩不仅是表达对帮助自己的人的尊重,也是强化道德体系的需要,更是为了表达对施恩的人的报答而获得心理平衡需求的一种行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能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渗透德育,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途径还有很多,培养的内容也还有很多。作为一线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上乘之举,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的数学教育更全面,更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这样也才能实现我们数学教学为社会培养一个合格小公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小龙,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教育学,2018年。
  [2]代清辉,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中外交流,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