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作者】 曾声波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南津镇振书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着广泛应用。由于学生有个体差异,学力不同,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我们应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心得。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实施
  随着年级的增高,同样的数学教育,却在不同学生身上有了不同结果,表现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等不同层次。这是班级授课制必然要出现的现象,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学力不同,接受能力也就有了差异,自然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为了让这些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新课标提出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的分层目标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让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就成为了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应着力思考并解决的现实问题。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工作,谈谈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一、实施分层教学法,首先应了解学情并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法,首先就必须要了解学情、班情,通过与学生谈话、查阅学生档案、询问学校老师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因素,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实际情况分为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层,1/2中等的学生编为B层,1/4较差的学生编为C层。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或家访,向家长说明分层分组是一种教学方法,是让“后进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中等生有提高的能力,优秀生有再提高发展的空间,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最终目的,用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值得说明的是,这儿的分层与我们合作学习的小组建立,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但在人员组成上是不同的,小组合作大多以“组内异质,组际同质”进行构建,而分层教学的小组是以学习成绩,把学力相同的学生作为一个小组进行的。
  二、实施分层教学法,要梯度要求,有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不能十个指头一样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即梯度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有利于他们各自“跳一跳”,实现自我目标的可能。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为此,在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拟定基础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识记、理解和初步应用内容。中层目标是中等以上学生要掌握的较简单的综合运用内容。三类目标之间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斜坡度、梯级递进关系,后一目标包含着前一目标的内容,是基于前一目标而确定的。如在教学“甲乙两物体同相向而行车途相遇”的应用题时,要求“后进生”能初步看懂画好的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优秀生则要求他们自己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优秀生则要求他们自己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并能正确列式。这样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跟不上,优秀生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实现分层教学法后应思考的现实问题。
  三、实施分层教学法,应加强个别辅导
  虽然已经进行了分层,但在每个层内,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仍然存在的。在同个层内施教,仍然需要我们加强个别辅助,让处于该层后几名学生能增强学习信心,做所在层内的优秀生。因此,加强层内“后进生”的耐心辅导,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恢复自信心,以“我也能行”逐步克服潜意识中“不如别人”的形象,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逐步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学习自觉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中等生的辅导,我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秀生我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实施分层教学法,分层评价重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援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宜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表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生学生应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升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努力,都再进取,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做好调控,加强学生“层级流动”管理,确保学生看到希望,有成功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我们就应特别注重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成为学习主体,潜能得到发挥。传统班级授课制在这方面是力不从心的,几个层次的学生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特别是“教以应试”的做法,更拉大了优秀生与后进生的距离,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应合理设计,优化层次教学,使之为我们达成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春,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实施[J].教师,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