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作者】 黄 华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五星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是我们提高“问”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本文探讨了问题在增强指向性、思考性、分层性和整合性方面的优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设计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织策略,其目的不仅是诱发学生思考,起到培养思维的作用,还要以引起学生注意,调控课堂纪律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全面推进语文高效教学的今天,探索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化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课堂提问随意性太强,“简单问”、“重复问”、“是否问”现象太多,一些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不仅达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使学习习惯于教师似问非问的教学中。这得不偿失的做法,是我们今天新课改应着力避免的。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课堂提问优化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连续性
教学活动的推进是一个渐进过程,是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应使问题设计具有连续性、扩展性,让学生思维一环接着一环,纵深发展。具体要求就是把课堂上连续的几个问要关联,第一个问题应为第二个作铺蛰,而第二个问题就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时,教师通过引入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也称“七七事变”,并详细介绍事变之前的国内外大背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所遭到外国列强侵略的事件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为老师列举一些其他的例子吗?有学生能说到甲午海战、鸦片战争等。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这种拓展式、连续性的提问,同时还深入到社会现实,在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又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起到了思维拓展的作用。
二、问题设计应具有思考性
学起于思贵有疑。现在学生很多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实施“教有疑”策略,通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与实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一味地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诱发性不强,思考价值低,只能让学生在肤浅的表面上打转,久之,就会让学生日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因此,有效的问题设计,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来进行设计,最好能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教师责无旁贷。例如:在教学《马蜂和熊瞎子》一文时,总感觉文章不太好教学,尤其是体会大棕熊掏马蜂的情景,让我觉得无从下手,看了看图读了读课文就结束了,课后反思发现韵味根本没体会到。而有效的问题设计应是:“其实大棕熊不经意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人们。”请你再去读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熊瞎子的寻路、掏蜂窝、与马蜂斗争等哪个更让你觉得有韵味,充满情趣,找到后画出你认为值得品味的句子,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后,我又让他们进行小组的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同学们交流得有声有色,能抓住熊瞎子“心急”“团团转”“嗥叫”“贪婪”“得意”“撕开”“大嚼”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来谈韵味、谈情趣。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可挖掘的地方,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增强思维深刻性。
三、问题设计应具有分层性
因材施教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正确做法,是加强教育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有效尝试。我们知道,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的背景环境、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存在差异,导致了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其心智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来。因此,在提问教学中,我们应把所提问题进行分层设计,难度呈梯度上的,不能“一刀切”,要做到既要充分把握好难度,不能提出过于浅显的问题,又不能让每个不同学力的学生都“闲着”,最好做法就是设计“问题串”,把一个大问题化成几个拾阶而上的小问题。例如,在教学《爱之链》时,教师可分别设计出三组各不相同的问题,第一组:文章中有几个关爱的故事?(乔依给老太太修好了汽车、女侍者热情招待了老太太、老太太资助了乔依的妻子),这个问题能培养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第二组:为什么老太太说如果你真想回报我,就请不要让爱的链条在你这儿中断?”这一组问题旨在让学生提炼出课文的情感主旨,要把这份关爱延续下去。第三组问题是针对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课文中爱之链的故事,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以后该怎么去做呢?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话,你可以展望一下我们的社会吗?这组问题是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设计的,有利于引导学生情感共鸣,并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优秀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这样的分层性设计,在一些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的班级,更应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探究。
四、问题设计应具有整合性
教师要做到“潜心会文本”,还要学会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从众多的“突破点”中筛选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例如,在教学《军神》,在描写刘伯承的镇定、沉着、坚毅一段时,我抓住了“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上的白垫单,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这段话,紧扣“抓破”这个词问学生:“文中的‘抓破’体现了病人的什么?”学生很快答出“疼痛不已”。“但病人他却一声不吭,说明病人怎样的品质?”学生一下子就答出了“坚毅”。然后再让学生细细品味相应的句子,深入感受病人的坚强,可谓水到渠成,也让学生体会了军神应有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应尽力优化设计课堂提问,使之发挥应有作用,为我们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探究[J].教育学,2016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设计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织策略,其目的不仅是诱发学生思考,起到培养思维的作用,还要以引起学生注意,调控课堂纪律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全面推进语文高效教学的今天,探索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化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课堂提问随意性太强,“简单问”、“重复问”、“是否问”现象太多,一些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不仅达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使学习习惯于教师似问非问的教学中。这得不偿失的做法,是我们今天新课改应着力避免的。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课堂提问优化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连续性
教学活动的推进是一个渐进过程,是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应使问题设计具有连续性、扩展性,让学生思维一环接着一环,纵深发展。具体要求就是把课堂上连续的几个问要关联,第一个问题应为第二个作铺蛰,而第二个问题就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时,教师通过引入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也称“七七事变”,并详细介绍事变之前的国内外大背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所遭到外国列强侵略的事件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为老师列举一些其他的例子吗?有学生能说到甲午海战、鸦片战争等。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这种拓展式、连续性的提问,同时还深入到社会现实,在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又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起到了思维拓展的作用。
二、问题设计应具有思考性
学起于思贵有疑。现在学生很多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实施“教有疑”策略,通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与实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一味地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诱发性不强,思考价值低,只能让学生在肤浅的表面上打转,久之,就会让学生日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因此,有效的问题设计,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来进行设计,最好能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教师责无旁贷。例如:在教学《马蜂和熊瞎子》一文时,总感觉文章不太好教学,尤其是体会大棕熊掏马蜂的情景,让我觉得无从下手,看了看图读了读课文就结束了,课后反思发现韵味根本没体会到。而有效的问题设计应是:“其实大棕熊不经意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人们。”请你再去读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熊瞎子的寻路、掏蜂窝、与马蜂斗争等哪个更让你觉得有韵味,充满情趣,找到后画出你认为值得品味的句子,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后,我又让他们进行小组的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同学们交流得有声有色,能抓住熊瞎子“心急”“团团转”“嗥叫”“贪婪”“得意”“撕开”“大嚼”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来谈韵味、谈情趣。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可挖掘的地方,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增强思维深刻性。
三、问题设计应具有分层性
因材施教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正确做法,是加强教育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有效尝试。我们知道,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的背景环境、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存在差异,导致了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其心智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来。因此,在提问教学中,我们应把所提问题进行分层设计,难度呈梯度上的,不能“一刀切”,要做到既要充分把握好难度,不能提出过于浅显的问题,又不能让每个不同学力的学生都“闲着”,最好做法就是设计“问题串”,把一个大问题化成几个拾阶而上的小问题。例如,在教学《爱之链》时,教师可分别设计出三组各不相同的问题,第一组:文章中有几个关爱的故事?(乔依给老太太修好了汽车、女侍者热情招待了老太太、老太太资助了乔依的妻子),这个问题能培养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第二组:为什么老太太说如果你真想回报我,就请不要让爱的链条在你这儿中断?”这一组问题旨在让学生提炼出课文的情感主旨,要把这份关爱延续下去。第三组问题是针对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课文中爱之链的故事,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以后该怎么去做呢?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话,你可以展望一下我们的社会吗?这组问题是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设计的,有利于引导学生情感共鸣,并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优秀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这样的分层性设计,在一些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的班级,更应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探究。
四、问题设计应具有整合性
教师要做到“潜心会文本”,还要学会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从众多的“突破点”中筛选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例如,在教学《军神》,在描写刘伯承的镇定、沉着、坚毅一段时,我抓住了“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上的白垫单,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这段话,紧扣“抓破”这个词问学生:“文中的‘抓破’体现了病人的什么?”学生很快答出“疼痛不已”。“但病人他却一声不吭,说明病人怎样的品质?”学生一下子就答出了“坚毅”。然后再让学生细细品味相应的句子,深入感受病人的坚强,可谓水到渠成,也让学生体会了军神应有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应尽力优化设计课堂提问,使之发挥应有作用,为我们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探究[J].教育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