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导入
【作者】 饶 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李庄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宜的导入方式会使一节课的开端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得到迅速沟通,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设起认知的桥梁,从而使教师顺利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艺术
语文教学的导入,是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好的导入会像磁石一样紧紧抓住学生,控制课堂,达到“立片言以居要”的境地,发挥引起悬念、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一、利用实物展示导入说明文讲解
例如,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的学习重点是按景泰蓝的制作顺序,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双手抬着一个大约20厘米高的漂亮的景泰蓝瓶子,向学生讲:“我手中的瓶子是景泰蓝。景泰蓝是我国特有的价格不菲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有的同学见过它,有的同学家里藏有它。如果请你为没有见过景泰蓝的同学介绍一下景泰蓝的制作情况,你将按怎样的顺序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呢?”同学们听后,马上吱吱喳喳地小声议论起来了,悄悄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导语,没有突出景泰蓝的漂亮,没有围着“我手中的物品是什么”绕来绕去,而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巧妙提问,直截了当突出《景泰蓝的制作》的学习重点。这样,既创设了积极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又把学习的聚焦点集中.
二、介绍导入法
介绍导入法是一种传统又好用的方法,前提是你要明白学生会对哪些作者或者知识点感兴趣。做了对应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通过介绍某位作者传奇的人生或者讲解某些相关知识来导入新课了。以《短歌行》为例。曹操是大家所熟悉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典型形象,是“奸绝”代表。一出场,作者就借许邵之口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的一系列事件,梦中杀人、割发代首、招降关羽等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他的“奸”“雄”。但我们所不了解的是,曹操那极高的文学造诣和苍劲的书法笔力。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文风慷慨悲凉。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曹操的《短歌行》,从诗作中感受他那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谋略和文学家的豪情。再以《小狗包弟》为例。巴金先生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走完了他屈辱、平静、痛苦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艰难而又不寻常命运的映照。对他的回忆与怀念,也是对过去一个世纪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回忆与怀念,是对中华民族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考。巴金先生的伟大,就在于敢大胆否定自我。他那种自我拷问式的反思与忏悔,在文学面对现实的冷漠时刻,更能带给我们希望与勇气。正如文章《小狗包弟》一样,处处充满了希望、勇气与力量。
三、预习导入法
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设计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成分的心理预备,也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布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要过多、过难,还要紧扣教学内容。
四、设疑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于高中生来说,引起他们的质疑往往能够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知识内容主动探究。为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疑问,让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矛盾和冲突,促使学生主动研究探索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简单高效,能够最短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导入新的课文内容。以《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这篇课文为例,我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丽江古镇、乌镇、南浔古镇等图片,并说道:从图片中我们看到这些古镇道路不平,老房子也参差不齐,可是为什么每到旅游旺季,总是有大批量的人去丽江旅游?是什么在吸引着人们去丽江?对于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有很多种,大部分认为这些古镇的建筑承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去那里旅游,能够领略到文化的沉淀。随后我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了,北京该以怎样的面貌面对全国人民,老北京的城墙拆还是不拆,这是个问题。为此梁思成先生特地写了这篇《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从题目来看,这是一场“存”与“废”的辩论,学生面对这个题目肯定会有自己的看法,又或许摇摆不定。对于这个话题,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五、直观导入
学生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实物、模型、书中插图及动态图画等直观材料较感兴趣,思维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如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维纳斯塑像,并谈谈观后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学生提出维纳斯不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然后引导,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在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眼里焕发出秀丽迷人的风采,学生很想知道所以然,便带着思索走进文本。这样的导入既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六、故事引入,增强趣味
针对学生好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导入时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拓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柳永名作《望海潮》时,我首先讲到这首词曾传到塞北,金主完颜亮闻听“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怦然心动,日夜向往江南,便起挥鞭渡江的愿望,北方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从此对中原垂涎欲滴,致使大宋江山不再太平。这则趣闻传说让大家顿时兴致盎然。又如学辛弃疾词时,我先向学生讲到《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取名的来由是为了牢记北宋“靖康之变”的耻辱,大家顿时神采飞扬;又板书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大家猜一位堪比郭靖的爱国词人,大家更是兴高采烈,学习兴趣陡增,课堂教学因此顺利展开。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这些,究竟选择何种导入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切忌生搬硬套。我们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艺术
语文教学的导入,是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好的导入会像磁石一样紧紧抓住学生,控制课堂,达到“立片言以居要”的境地,发挥引起悬念、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一、利用实物展示导入说明文讲解
例如,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的学习重点是按景泰蓝的制作顺序,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双手抬着一个大约20厘米高的漂亮的景泰蓝瓶子,向学生讲:“我手中的瓶子是景泰蓝。景泰蓝是我国特有的价格不菲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有的同学见过它,有的同学家里藏有它。如果请你为没有见过景泰蓝的同学介绍一下景泰蓝的制作情况,你将按怎样的顺序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呢?”同学们听后,马上吱吱喳喳地小声议论起来了,悄悄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导语,没有突出景泰蓝的漂亮,没有围着“我手中的物品是什么”绕来绕去,而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巧妙提问,直截了当突出《景泰蓝的制作》的学习重点。这样,既创设了积极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又把学习的聚焦点集中.
二、介绍导入法
介绍导入法是一种传统又好用的方法,前提是你要明白学生会对哪些作者或者知识点感兴趣。做了对应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通过介绍某位作者传奇的人生或者讲解某些相关知识来导入新课了。以《短歌行》为例。曹操是大家所熟悉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典型形象,是“奸绝”代表。一出场,作者就借许邵之口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的一系列事件,梦中杀人、割发代首、招降关羽等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他的“奸”“雄”。但我们所不了解的是,曹操那极高的文学造诣和苍劲的书法笔力。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文风慷慨悲凉。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曹操的《短歌行》,从诗作中感受他那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谋略和文学家的豪情。再以《小狗包弟》为例。巴金先生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走完了他屈辱、平静、痛苦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艰难而又不寻常命运的映照。对他的回忆与怀念,也是对过去一个世纪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回忆与怀念,是对中华民族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考。巴金先生的伟大,就在于敢大胆否定自我。他那种自我拷问式的反思与忏悔,在文学面对现实的冷漠时刻,更能带给我们希望与勇气。正如文章《小狗包弟》一样,处处充满了希望、勇气与力量。
三、预习导入法
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设计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成分的心理预备,也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布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要过多、过难,还要紧扣教学内容。
四、设疑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于高中生来说,引起他们的质疑往往能够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知识内容主动探究。为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疑问,让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矛盾和冲突,促使学生主动研究探索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简单高效,能够最短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导入新的课文内容。以《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这篇课文为例,我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丽江古镇、乌镇、南浔古镇等图片,并说道:从图片中我们看到这些古镇道路不平,老房子也参差不齐,可是为什么每到旅游旺季,总是有大批量的人去丽江旅游?是什么在吸引着人们去丽江?对于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有很多种,大部分认为这些古镇的建筑承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去那里旅游,能够领略到文化的沉淀。随后我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了,北京该以怎样的面貌面对全国人民,老北京的城墙拆还是不拆,这是个问题。为此梁思成先生特地写了这篇《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从题目来看,这是一场“存”与“废”的辩论,学生面对这个题目肯定会有自己的看法,又或许摇摆不定。对于这个话题,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五、直观导入
学生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实物、模型、书中插图及动态图画等直观材料较感兴趣,思维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如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维纳斯塑像,并谈谈观后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学生提出维纳斯不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然后引导,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在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眼里焕发出秀丽迷人的风采,学生很想知道所以然,便带着思索走进文本。这样的导入既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六、故事引入,增强趣味
针对学生好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导入时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拓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柳永名作《望海潮》时,我首先讲到这首词曾传到塞北,金主完颜亮闻听“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怦然心动,日夜向往江南,便起挥鞭渡江的愿望,北方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从此对中原垂涎欲滴,致使大宋江山不再太平。这则趣闻传说让大家顿时兴致盎然。又如学辛弃疾词时,我先向学生讲到《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取名的来由是为了牢记北宋“靖康之变”的耻辱,大家顿时神采飞扬;又板书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大家猜一位堪比郭靖的爱国词人,大家更是兴高采烈,学习兴趣陡增,课堂教学因此顺利展开。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这些,究竟选择何种导入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切忌生搬硬套。我们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