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析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法

【作者】 冯 智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宝轮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历史是高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证明,运用互动教学策略可在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就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切实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具体化,成为教师可以理解、把握并真正实施的日常教学行为。
  一、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紧跟社会前沿热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互动的平台。兴趣是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高中学生,往往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而不能理性对待每一学科,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更显重要。比如在讲“百家争鸣”时,我展示了这样的一则新闻:“国博孔子像来去百日间”,这是一尊身高7.9米、基座1.6米,由17吨青铜铸造成的雕像,是成为继毛泽东、孙中山之后第三位进驻这一区域的历史人物。他西邻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他北望天安门城楼,与高悬的毛主席画像相互可视。他在这一地理位置上的出现,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喧哗声中,他一直默默地站在这里。整整100天后,2011年4月20日,他离开了国博北广场,依然悄无声息。于是我提问:孔子像来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为什么孔子会继毛、孙之后进入国家博物馆?这一新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进入了新课教学中。当然,教师还可以尝试悬念导入、悬念深化、影视作品、传奇故事等形式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提出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作为出发点,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开展互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成为历史课堂上的主人。以“戊戌变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提出这样的探究性问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由于导入环节中,学生没有阅读教材,这个时候,学生会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势必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专门提出了以下的探究性问题,问题一: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是指什么呢?问题二:戊戌变法的内容有哪些、戊戌变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问题三: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比较分析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的思想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随后,学生开始分析、探究,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己的思维,让大脑处于高速运转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三、创设有梯度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潜力
  所谓梯度,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不断深入,首先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进而不断提高思维的深度,不要提出的问题过于偏大,偏难,使学生难以有参与的热情,要给学生留有思维发挥的空间,才有更好的思维创造活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讲“甲午战争”时,在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先从中日两国海军交战的布阵说起,用小船摆出北洋海军的“人”字队列,日本海军为“一”字形队列,我问学生这两种队列何种布阵更为有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们会从战舰的火炮位置,打击力度、军舰的机动性等方面作出合理分析,我进而在从这个例子引出其队列布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从军备的备战差异反映出中日两国社会的差距是什么?这样就使问题由直观到微观,由现象到原因,由局部到全局,问题层层深入,不断拓展,引导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潜力不断深化并得到发展。
  四、提出广度性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对课堂要想有所创新,就绝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教学革新,转变教学策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形成互动的纽带,让学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要想达成这样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有一定广度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学习架构,更是能够站在一定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客观的进行历史事实的分析和评价,找到其背后蕴藏的内涵和带来的关联影响。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段历史事实的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个部分提出一个比较涉及广度的问题。最简单的可以让学生分析并比较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学生自己选取一些角度来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这样的比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全面的了解“一战”和“二战”的相关知识点,更是能够让学生联系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情况,对照理解和掌握两次战争的异同。借助这样的广度性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考量之前学过的内容和新知识的结合,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
  五、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环节中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积极地思考和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高效进行。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逐步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的角色分析,来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分组讨论不同的历史观点,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搜集和分析能力等。在互动式教学方法当中,优化课堂教学方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优化了的教学方案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改变了高中历史课堂低效的现状。在积极的互动教学中,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综合全面地对知识有了理解,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总之,新条件下的高中课程教学,教师要注重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立足于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设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师生的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齐洋生.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刊),20126(09).
  [2]曹心意.平等对话、优化情境、多向交流——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师生互动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5(22).
  [3]张佳兵.论互动式教学在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旬刊,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