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言简而意深,语少而势强
【作者】 于海波
【机构】 山东诸城龙源学校
【摘要】【关键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赏析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中,孟子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并充分体现了孟子行文的特点。
一、语言简练,意蕴深刻
全文不过二百字,篇幅短小,但是逻辑严密,思想深邃。文章开始连续列举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挫折与磨难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了生命的昂扬。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因此,我们无需为命运的困厄而怨天尤人。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人的进步往往就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之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而经过磨砺的人往往更坚强更有底蕴。进一步揭示困难与挫折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全文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进一步将上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将问题提高到安邦治国的层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广。
二、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本文紧紧围绕客观环境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来论述,观点鲜明。虽然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但是暗示出了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作者由事例到说理,由现象到本质,论述了忧患磨难锻炼了人的坚强的意志力使人具有超乎寻常的能力,使人必将取得成功。然后再将这一道理由个人的成长而推广到国家的治理,最后画龙点睛地提出了文章的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水到而渠成。
在论证过程中,孟子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缜密、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使全文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三、善用排比,气势充沛
文章虽短,但是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孟子善用排比,有如干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课文一开始,就用一气儿排比了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说明了“生于忧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接着又用排比句极力铺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对人们的磨练与考验,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进一步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几乎通篇用排比。
排比句的运用,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内容;从语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情色彩;从句式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同时,也形成了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很值得称道。
四、见解卓越,影响深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也正是这种智慧,也成就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
今天我们国家处在安定发展的时期,这一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倍加关怀爱护。安乐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中的多数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对待困难挫折的能力较差的弱点,有的只因一些细小的挫折而犯罪甚至自杀。针对这种情况,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