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初中语文如何实施课前预习
【作者】 王永术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罗渡苗族乡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各地中考改革、高考改革不断提高语文学科的总分值,真是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对此新一轮课改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语文学习环节中课前预习是中小学语文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环节,基于我们的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做得不够好,没有取得真正的实效,没有对语文课堂学习起到帮助,作者便就初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加强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实施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预习是容易被师生所忽视的环节之一。虽然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常规功课之一,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程式化、无效化。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不是每篇课文都值得预习,没有必要的预习反而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新鲜感。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时代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而课前预习活动正是落实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其教学规律与实施策略。
一、加强预习指导,传授预习方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目标上,不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的自学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时,往往觉得十分茫然,不知从何处入手。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预习指导,传授预习方法。具体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只谈两点。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寻找问题。例如,教会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展开思考,发现问题。题目是文章之眼,围绕题目质疑,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具体地说,引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质疑,把题目转化为疑问句。第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能力。查找工具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和方法。工具书是语文学习最忠实可靠的老师,学生们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预习起来就不会望文生义,也可以不依赖别人,不仅能学到许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并可以拓展知识面,为写作提供材料的积累。
二、明确预习要求,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课程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也日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只需口头完成,有的要求学生上网查询,还有调查型的预习任务。有些家长误认为不是书面的预习作业就不重要,也有的家长担心学生上网玩游戏而干脆禁止学生上网,还有的家长不明白老师的意图而认为体验调查型的预习是毫无意义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家长认识到预习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并介绍预习的方法与要求,使家长支持并督促孩子做好预习活动。当家长在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应通过及时的交流给与必要的引导。例如,某学生以完成预习作业为由,上网至深夜,家长及时把这一情况反应给老师,老师通过询问,了解了相关情况并制定相应对策,明确学生的上网学习时间,帮助家长合理监督学生的预习过程。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地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的个体差异对预习环节的顺利进行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学生个体差异对预习环节的顺利进行存在较大的影响。学生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来自于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主要是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不太自觉。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通常是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完成,并且一般不会一个一个地进行检查,往往是在上课时进行随堂评价,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着当作可完成可不完成的任务来对待,甚至根本就不按要求去预习。学生个体差形成的客观原因包括两点:首先,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好的学生可以上网,查阅家庭的藏书;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则没有这些条件。文化素质高的家长,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教给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方法;而素质低的家长,认为预习无关紧要,也无法进行指导。其次,是受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影响。有的学生已经具备着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对预习的作业驾轻就熟,不存在什么困难。而有的学生语文基础和自学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甚至都不会自己查字典。对于这些差异,如果教师不给与重视,并加以解决,势必会加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影响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预习作业最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按学习基础、自学能力、兴趣特长、家庭情况等科学分成若干小组,接着再选择有一定组织能力,又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预习小组的组长,赋予其一定的权力。教师在预习小组初步完成组织之后,还要动态观察各小组的预习情况,并实时地调整组员和组长,调整分组标准与形式。在小组合作预习中,小组同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相互影响。久而久之,小组同学在共同完成预习作业中,还会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学会了合作,促进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在进行课外预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经常会出现某些小组成员不认真预习,把预习任务推卸给其他组员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可制定如下的规则:当组长代表整个小组汇报预习结果的时候,也必须展现每个组员在此次预习活动中所完成的任务。必要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表格记录组员每次的表现或者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实时的激励。
总之,初中语文老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制定语文课前预习的目标任务,并进行有效的评价,让课前预习成为学生深入课堂学习的必须,成为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且重要途径,以促成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田瑞云,《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海洋大学,2002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云峰、马长燕等《语文教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实施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预习是容易被师生所忽视的环节之一。虽然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常规功课之一,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程式化、无效化。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不是每篇课文都值得预习,没有必要的预习反而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新鲜感。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时代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而课前预习活动正是落实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其教学规律与实施策略。
一、加强预习指导,传授预习方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目标上,不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的自学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时,往往觉得十分茫然,不知从何处入手。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预习指导,传授预习方法。具体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只谈两点。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寻找问题。例如,教会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展开思考,发现问题。题目是文章之眼,围绕题目质疑,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具体地说,引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质疑,把题目转化为疑问句。第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能力。查找工具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和方法。工具书是语文学习最忠实可靠的老师,学生们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预习起来就不会望文生义,也可以不依赖别人,不仅能学到许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并可以拓展知识面,为写作提供材料的积累。
二、明确预习要求,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课程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也日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只需口头完成,有的要求学生上网查询,还有调查型的预习任务。有些家长误认为不是书面的预习作业就不重要,也有的家长担心学生上网玩游戏而干脆禁止学生上网,还有的家长不明白老师的意图而认为体验调查型的预习是毫无意义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家长认识到预习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并介绍预习的方法与要求,使家长支持并督促孩子做好预习活动。当家长在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应通过及时的交流给与必要的引导。例如,某学生以完成预习作业为由,上网至深夜,家长及时把这一情况反应给老师,老师通过询问,了解了相关情况并制定相应对策,明确学生的上网学习时间,帮助家长合理监督学生的预习过程。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地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的个体差异对预习环节的顺利进行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学生个体差异对预习环节的顺利进行存在较大的影响。学生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来自于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主要是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不太自觉。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通常是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完成,并且一般不会一个一个地进行检查,往往是在上课时进行随堂评价,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着当作可完成可不完成的任务来对待,甚至根本就不按要求去预习。学生个体差形成的客观原因包括两点:首先,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好的学生可以上网,查阅家庭的藏书;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则没有这些条件。文化素质高的家长,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教给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方法;而素质低的家长,认为预习无关紧要,也无法进行指导。其次,是受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影响。有的学生已经具备着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对预习的作业驾轻就熟,不存在什么困难。而有的学生语文基础和自学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甚至都不会自己查字典。对于这些差异,如果教师不给与重视,并加以解决,势必会加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影响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预习作业最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按学习基础、自学能力、兴趣特长、家庭情况等科学分成若干小组,接着再选择有一定组织能力,又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预习小组的组长,赋予其一定的权力。教师在预习小组初步完成组织之后,还要动态观察各小组的预习情况,并实时地调整组员和组长,调整分组标准与形式。在小组合作预习中,小组同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相互影响。久而久之,小组同学在共同完成预习作业中,还会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学会了合作,促进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在进行课外预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经常会出现某些小组成员不认真预习,把预习任务推卸给其他组员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可制定如下的规则:当组长代表整个小组汇报预习结果的时候,也必须展现每个组员在此次预习活动中所完成的任务。必要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表格记录组员每次的表现或者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实时的激励。
总之,初中语文老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制定语文课前预习的目标任务,并进行有效的评价,让课前预习成为学生深入课堂学习的必须,成为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且重要途径,以促成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田瑞云,《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海洋大学,2002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云峰、马长燕等《语文教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