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
【作者】 陈 洪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来。那么,什么样教学方式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这一要求呢?我在阅读教学的对话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对话式教学的展开提供舞台
有对话的课堂才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高效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教师都能各抒己见,最终实现教学相长。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为对话式教学提供广阔的舞台呢?
1.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对话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首先要想办法提高他们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导入时应安排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如《北京的春节》是一篇讲中国传统的节日的文章,是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将学习《北京的春节》,现在,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春节期间哪些事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学生们听了这一提问,好像有一肚子有趣的故事要讲。接下来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
学生一:最有趣的日子当然是除夕了,男女老少穿起新衣围坐在满是丰盛佳肴的桌前,一起守岁……这一天离家在外的人必定想法设法赶回来,吃这顿年夜饭。
学生二:大年初一的景象完全不同于除夕,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拎着大包小袋的年货走亲戚、访朋友。而赶庙会则是小孩子最欣喜的活动了,只为了在那里看美景、骑毛驴,还可以缠着大人们买自己心怡很久的玩具。
……
学生们讨论结束后,我和他们分享了过春节时印象最深刻的事,这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了我的尊重,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借机导入新课:课文《北京的春节》中有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呢?请大家先读课文,然后与大家分享吧!在这样的导入下,学生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阅读学习因此而变得有趣。
2.在阅读教学中发现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实现生生对话
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并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疑问。教师在指导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
如在往年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学生们发现作者写了很多关于北京的春节习俗,这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北京有这么多的过节习俗,那么其他地域过春节又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呢?既然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我相机要求他们互相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学生一:外婆的家在华北平原上,那里喜欢在腊八那天做八宝菜,据说那天腌制的菜不会坏掉……比老舍笔下的腊八蒜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学生二:我也在外婆家过了一次春节,我发现他们过小年是二十四!
学生一:哦?老舍不是说,二十三过小年吗?
……
总之,学生之间本身有着同样的身份,其话题也多,讨论起问题来也能无拘无束,因此,生生互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由此可见,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指导,可以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使阅读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
二、教师加强引导,设计小组分层讨论,在探究中提高阅读能力
为了提高每个层次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参与度,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我采用了小组分层讨论的教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采用了小组分层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首先,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里都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其次,我给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分别布置了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使每个人都能“跳一跳”够得着自己的“阅读目标”。再次,我给每个组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问题,并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探究结束时都提出一两个自己在文本中发现的问题。
任务布置完成后,我首先参与了第一组的探究学习。学生一是一名学困生,其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我和组长及他本人讨论后,决定由他来完成朗读任务。学生一在朗读方面缺乏感情色彩,如果我对其缺点视而不见,任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其他任务,那么这个学生的朗读能力便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在该学生朗读结束后,我与该组成员共同分析、讨论了他的朗读过程,对其优点进行了肯定,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该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再次朗读了该篇课文。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一的朗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他组员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颇丰。
接下来,我参加了第二组对“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有个学生说:我从几个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像“家家”和“到处”写出了除夕人们热闹的场面,还有“灯火通宵和日夜不绝”,这些都体现了除夕热闹非凡。当该学生发言结束时,小组内出现了冷场,没有人继续发言,于是我提示有总结能力的某位学生:你能从正月初一看出“热闹”吗?该学生经过我的提示,稍加思索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人人轻松自在。
通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活动,加上我的积极指导,每个层次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了相应的提高。
总的来说,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教师通常采取“灌”的办法,这一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新课改要求教学课堂上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现如今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就应该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并对探究过程积极加以引导,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对话式教学的展开提供舞台
有对话的课堂才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高效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教师都能各抒己见,最终实现教学相长。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为对话式教学提供广阔的舞台呢?
1.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对话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首先要想办法提高他们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导入时应安排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如《北京的春节》是一篇讲中国传统的节日的文章,是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将学习《北京的春节》,现在,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春节期间哪些事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学生们听了这一提问,好像有一肚子有趣的故事要讲。接下来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
学生一:最有趣的日子当然是除夕了,男女老少穿起新衣围坐在满是丰盛佳肴的桌前,一起守岁……这一天离家在外的人必定想法设法赶回来,吃这顿年夜饭。
学生二:大年初一的景象完全不同于除夕,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拎着大包小袋的年货走亲戚、访朋友。而赶庙会则是小孩子最欣喜的活动了,只为了在那里看美景、骑毛驴,还可以缠着大人们买自己心怡很久的玩具。
……
学生们讨论结束后,我和他们分享了过春节时印象最深刻的事,这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了我的尊重,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借机导入新课:课文《北京的春节》中有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呢?请大家先读课文,然后与大家分享吧!在这样的导入下,学生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阅读学习因此而变得有趣。
2.在阅读教学中发现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实现生生对话
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并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疑问。教师在指导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
如在往年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学生们发现作者写了很多关于北京的春节习俗,这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北京有这么多的过节习俗,那么其他地域过春节又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呢?既然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我相机要求他们互相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学生一:外婆的家在华北平原上,那里喜欢在腊八那天做八宝菜,据说那天腌制的菜不会坏掉……比老舍笔下的腊八蒜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学生二:我也在外婆家过了一次春节,我发现他们过小年是二十四!
学生一:哦?老舍不是说,二十三过小年吗?
……
总之,学生之间本身有着同样的身份,其话题也多,讨论起问题来也能无拘无束,因此,生生互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由此可见,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指导,可以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使阅读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
二、教师加强引导,设计小组分层讨论,在探究中提高阅读能力
为了提高每个层次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参与度,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我采用了小组分层讨论的教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采用了小组分层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首先,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里都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其次,我给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分别布置了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使每个人都能“跳一跳”够得着自己的“阅读目标”。再次,我给每个组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问题,并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探究结束时都提出一两个自己在文本中发现的问题。
任务布置完成后,我首先参与了第一组的探究学习。学生一是一名学困生,其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我和组长及他本人讨论后,决定由他来完成朗读任务。学生一在朗读方面缺乏感情色彩,如果我对其缺点视而不见,任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其他任务,那么这个学生的朗读能力便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在该学生朗读结束后,我与该组成员共同分析、讨论了他的朗读过程,对其优点进行了肯定,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该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再次朗读了该篇课文。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一的朗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他组员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颇丰。
接下来,我参加了第二组对“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有个学生说:我从几个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像“家家”和“到处”写出了除夕人们热闹的场面,还有“灯火通宵和日夜不绝”,这些都体现了除夕热闹非凡。当该学生发言结束时,小组内出现了冷场,没有人继续发言,于是我提示有总结能力的某位学生:你能从正月初一看出“热闹”吗?该学生经过我的提示,稍加思索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人人轻松自在。
通过学生们的探究学习活动,加上我的积极指导,每个层次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了相应的提高。
总的来说,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教师通常采取“灌”的办法,这一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新课改要求教学课堂上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现如今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就应该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并对探究过程积极加以引导,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