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林 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古楼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生一项必备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以兴趣为导向,以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并在不断学习成功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发,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很多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不需要过多参与。其实不然,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要做的是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通过质疑、创造等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自主学习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自己要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对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去获取知识;二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学生必须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关于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新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内容来抓,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一、让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目标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指南。怎样做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节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其次是教给学生怎样围绕目标去学习;再次,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考虑学生的不同学情的需要,让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这样就能逐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因此,我在每节新课前从预习开始就让学生有目的去学习,学习新课前下发学习目标预习卡,这样一节新课的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就已经初步掌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给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放手,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如在阅读中教给预习方法,先让学生要有明确的预习目的,要积极开动脑筋,要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刚开始时,可制定导读目标,先扶着走引导学生怎样预习,教给预习方法,再放手让其在阅读的课堂中探究。
  在教新课之前,又设计一定的导读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如教《赵州桥》时,因为学生对赵州桥了解较模糊。因此,在课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读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1)请教家中的长辈了解关于李春修建赵州桥的故事。(2)查找有关图片资料并收集整理,自己试着解决。上课时,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再学文。学生有了自己的实践感知,就能体会赵州桥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一次、两次的导读,使其对预习的模式熟练以后学习类似的课文,学生就懂得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学习。而教师在备课前,要通过引导预习来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学生通过预习明白了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什么?把导学引向重、难点,或学生疑惑的地方。在学生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我们认为,让学生有效地预习,是培养学生课堂自主阅读、探究合作的前提。 
  探究的方法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就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具体到探究的过程也就是激情诱趣、整体感知;提倡质疑、自主阅读;倡导合作、鼓励创新;积极探究、拓展能力。这些方法,要针对语言文字的具体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具体实际。同时,学生也需要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掌握。因此,实现这一探究过程学生需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当探究方法的得到引导后再经过不同课文的实践后就可以让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不单是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问题,还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方法上。 
  三、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四、学会给课文加批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日常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记住一些有效的信息,对于日后的学习和记忆很有帮助,因此,多年来,我在教学当中特别是讲读类的课文教学,第一就要求学生们自己先动手,动脑去找出和画出不明白的词语,把不理解的词画上重点号,把不明白的句子画上线,有疑难的地问题打个问号,先自己查找工具书把不会的内容简单做好批注,课上小组合作交流再解决一部分问题,确实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再适时点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学会了发现问题,并学会了质疑问题,收到的学习效果十分的有效。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