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学“学困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作者】 李应翠
【机构】 贵州顶效经济开发区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近些年来也颇受关注。本文从中学教育阶段出发,分析特殊群体“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针对这类学生群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对策
学困生是目前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的学生群体,学困生的出现和存在,为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制造了更大的难度,因为学困生的出现,也使目前很多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甚至是教师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是目前急需解决问的问题,为应对这一情形,首先从学困生的心理研究出发。
1.学困生的概念
学困生一般指智力并无任何问题,甚至在某些事情上聪明过人,但是在同龄学生群里中,成绩较差,花费巨大努力却依旧不见效果的学生。中学生学困生群体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初中学生压力较大,面临中考,每个学生都在努力的学习,卯足了劲儿。但是学困生即使也很努力、认真,但是依旧成绩较差。学困生产生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思维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问题,心理上的不正常态度和问题使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究其根本,学困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重点知识把握、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多少出现了一些问题。解决学困生身上这些的问题,需要学生自身、家长和校方的共同努力。
2.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在许多年前的教育中就已经出现,只是当时的教育水平不高,教育者并未重视。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加。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学习成绩首当其冲,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原因之一在于孩子从小的学习压力过大,各种课外补习班压在孩子的身上。加之国家对中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提倡有效教学、全方位教学,中学教师为完成教学指标,在学生的课业程度和难度上施加巨大压力。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又处在青春期、叛逆期,对课业的学习不够重视,同时对科目的重点把握,以及对每一科目重点内容的把握不清晰,使得许多努力未见成效。长期的压力之下学生挫败感较强,久而久之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加,一方面为学校的教育创造了难度,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人的学习发展产生阻力。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目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中学学困生常见心理问题
3.1缺乏自信意志力薄弱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较差,成绩排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使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使得许多学困生在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甚至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即使自己有把握答对的问题,也羞于表达自信心不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是不报任何希望,这种意志力薄弱的学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遇到挫折,面临同学和朋友的排斥,整个人处于一种低迷状态。有时在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时,更是不知所措,产生自卑感。
3.2学习方法错误,心理问题无法矫正
中学学困生存在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与中学的教学模式是有很大关系的。中学学习阶段,家长要的是学生的成绩排名,学校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自己想要的却是自由自在的学习。当然学生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在学校和家长的从双重压力下,对学生的管教更加的严格,有很多时候,严格的管教对学生而言适得其反。学生在教室的严格要求下使用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味地机械型学习,本就是学困生的他们,因为学习方法的问题,更加无力,教师和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没有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无论学生是否努力,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着长期努力没有结果的状态不断地增加,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没有经过家长等方面的重视,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3.3思维智力未能得到开发
中学学困生由于得到的关心和表扬过少,大部分学困生处于被放弃状态。前文已经表述,学困生只是在学习方面表现的较为一般,其智力是正常的,甚至有些学困生是非常聪明的。但是由于长期的“放养”,学生野蛮成长后,大部分已经无法再回归正常生活学习生活状态。中学,正是一个学生朝气蓬勃、快速成长的状态,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中学学困生正是因为缺乏关爱,使其不断地被忽略,智力无法得到正确的开发。缺少重视的学困生会连基本的思维方式都无法正确开发,思维智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长期下去,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
3.4产生抑郁和闭锁心理
学困生会因为生活和学习种种原因不断的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脾气和焦虑,长期处在这种压抑的情绪之下,会使学生产生生理上的不适,主要体现在头晕、失眠、低烧等,这些都是学困生心理抑郁的表现,在这种长期的氛围和环境之下,课业难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而学困生依旧处于“学困”状态,久而久之,甚至出现抑郁症的情形。
学困生度过中学这一阶段后,会踏进下一个学习阶段或者进入社会,由于同龄之间大多喜欢谈论的是过去的经历,学困生由于学困阶段的不开心和自卑,不愿意与外人透露自己的情况,沉默寡言,不善于交际,遇见问题不能够及时纠正,错误的面对困难的心理状态等,使学生逐渐形成闭锁心理。
4.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4.1利用心理诱导,提升学生自信
一个自信的学生不会是一个差学生,学困生的自卑心态无法克服对于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利用心理诱导,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著名的“权威性谎言”实验已经为提升学困生自信心创造了很好的方式。中(下转第121页)(上接第122页)学校方和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将学困生的测试结果谎称为“最有潜力”的学生群体,并且让这部分学生进行“保密”,利用这种权威性谎言,侧面的告诉学困生群体,他们是最优秀的学生,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巨大促进作用。
4.2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减少批评和指责
中学学困生有很多相同的特点,比如他们都不喜欢被批评和职责。针对这一特点,家长和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尽量选择温和的语气和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减少批评能够对学生心理压抑感和焦虑感产生缓解,让学生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教师在发现学生的学困现象之后,也要使用温和的方式进行学习方法引导,有耐心和信心帮助学困生摆脱学困困境,走向正常学习道路。
4.3建立小目标,实行鼓励机制
对于学困生要循序善诱,但是也不能过于温和,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可以为学困生设置一个小目标,再学困生完成小目标后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不断诱导学困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同时,学生也在快速的进步,积少成多会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比喻成一块蛋糕,将蛋糕分成十六份、甚至三十二份去不断的吃掉,和一口气吃掉相比容易的多,因此,将一个复杂的目标变成微小的步骤去实现,对于提升学困生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总结
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对学生以后的身心发展有巨大不良影响,家长、学校和教师都应该为学困生的状态给予更多注意,各方都要温和的引导、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为提升学困生学习能力、解决心理问题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媛,叶家慧.浅析心理疏导在转化小学学困生中的作用[J].报刊荟萃:下,2018,000 (002):P.177-177.
[2]谢云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困生转化——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35):186.
[3]陶睿,周申立.善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中学学困生教育[J].西部皮革,2016,38(12):153,163.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对策
学困生是目前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的学生群体,学困生的出现和存在,为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制造了更大的难度,因为学困生的出现,也使目前很多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甚至是教师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是目前急需解决问的问题,为应对这一情形,首先从学困生的心理研究出发。
1.学困生的概念
学困生一般指智力并无任何问题,甚至在某些事情上聪明过人,但是在同龄学生群里中,成绩较差,花费巨大努力却依旧不见效果的学生。中学生学困生群体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初中学生压力较大,面临中考,每个学生都在努力的学习,卯足了劲儿。但是学困生即使也很努力、认真,但是依旧成绩较差。学困生产生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思维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问题,心理上的不正常态度和问题使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究其根本,学困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重点知识把握、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多少出现了一些问题。解决学困生身上这些的问题,需要学生自身、家长和校方的共同努力。
2.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在许多年前的教育中就已经出现,只是当时的教育水平不高,教育者并未重视。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加。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学习成绩首当其冲,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原因之一在于孩子从小的学习压力过大,各种课外补习班压在孩子的身上。加之国家对中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提倡有效教学、全方位教学,中学教师为完成教学指标,在学生的课业程度和难度上施加巨大压力。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又处在青春期、叛逆期,对课业的学习不够重视,同时对科目的重点把握,以及对每一科目重点内容的把握不清晰,使得许多努力未见成效。长期的压力之下学生挫败感较强,久而久之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加,一方面为学校的教育创造了难度,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人的学习发展产生阻力。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目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中学学困生常见心理问题
3.1缺乏自信意志力薄弱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较差,成绩排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使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使得许多学困生在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甚至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即使自己有把握答对的问题,也羞于表达自信心不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是不报任何希望,这种意志力薄弱的学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遇到挫折,面临同学和朋友的排斥,整个人处于一种低迷状态。有时在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时,更是不知所措,产生自卑感。
3.2学习方法错误,心理问题无法矫正
中学学困生存在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与中学的教学模式是有很大关系的。中学学习阶段,家长要的是学生的成绩排名,学校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自己想要的却是自由自在的学习。当然学生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在学校和家长的从双重压力下,对学生的管教更加的严格,有很多时候,严格的管教对学生而言适得其反。学生在教室的严格要求下使用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味地机械型学习,本就是学困生的他们,因为学习方法的问题,更加无力,教师和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没有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无论学生是否努力,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着长期努力没有结果的状态不断地增加,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没有经过家长等方面的重视,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3.3思维智力未能得到开发
中学学困生由于得到的关心和表扬过少,大部分学困生处于被放弃状态。前文已经表述,学困生只是在学习方面表现的较为一般,其智力是正常的,甚至有些学困生是非常聪明的。但是由于长期的“放养”,学生野蛮成长后,大部分已经无法再回归正常生活学习生活状态。中学,正是一个学生朝气蓬勃、快速成长的状态,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中学学困生正是因为缺乏关爱,使其不断地被忽略,智力无法得到正确的开发。缺少重视的学困生会连基本的思维方式都无法正确开发,思维智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长期下去,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
3.4产生抑郁和闭锁心理
学困生会因为生活和学习种种原因不断的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脾气和焦虑,长期处在这种压抑的情绪之下,会使学生产生生理上的不适,主要体现在头晕、失眠、低烧等,这些都是学困生心理抑郁的表现,在这种长期的氛围和环境之下,课业难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而学困生依旧处于“学困”状态,久而久之,甚至出现抑郁症的情形。
学困生度过中学这一阶段后,会踏进下一个学习阶段或者进入社会,由于同龄之间大多喜欢谈论的是过去的经历,学困生由于学困阶段的不开心和自卑,不愿意与外人透露自己的情况,沉默寡言,不善于交际,遇见问题不能够及时纠正,错误的面对困难的心理状态等,使学生逐渐形成闭锁心理。
4.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4.1利用心理诱导,提升学生自信
一个自信的学生不会是一个差学生,学困生的自卑心态无法克服对于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利用心理诱导,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著名的“权威性谎言”实验已经为提升学困生自信心创造了很好的方式。中(下转第121页)(上接第122页)学校方和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将学困生的测试结果谎称为“最有潜力”的学生群体,并且让这部分学生进行“保密”,利用这种权威性谎言,侧面的告诉学困生群体,他们是最优秀的学生,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巨大促进作用。
4.2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减少批评和指责
中学学困生有很多相同的特点,比如他们都不喜欢被批评和职责。针对这一特点,家长和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尽量选择温和的语气和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减少批评能够对学生心理压抑感和焦虑感产生缓解,让学生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教师在发现学生的学困现象之后,也要使用温和的方式进行学习方法引导,有耐心和信心帮助学困生摆脱学困困境,走向正常学习道路。
4.3建立小目标,实行鼓励机制
对于学困生要循序善诱,但是也不能过于温和,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可以为学困生设置一个小目标,再学困生完成小目标后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不断诱导学困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同时,学生也在快速的进步,积少成多会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比喻成一块蛋糕,将蛋糕分成十六份、甚至三十二份去不断的吃掉,和一口气吃掉相比容易的多,因此,将一个复杂的目标变成微小的步骤去实现,对于提升学困生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总结
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对学生以后的身心发展有巨大不良影响,家长、学校和教师都应该为学困生的状态给予更多注意,各方都要温和的引导、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为提升学困生学习能力、解决心理问题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媛,叶家慧.浅析心理疏导在转化小学学困生中的作用[J].报刊荟萃:下,2018,000 (002):P.177-177.
[2]谢云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困生转化——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35):186.
[3]陶睿,周申立.善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中学学困生教育[J].西部皮革,2016,38(12):15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