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美术教学应加强学生兴趣培养
【作者】 邓洪成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鸣钟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奠基的小学美术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使之在兴趣内驱下成为自觉的美术学习者。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培养;加强
兴趣是学生持续获得某种知识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而又特别奠基教育,又应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使之为以后更好地学美术,发展创美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知道,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说,学生兴趣下降是较突出的问题。
一、学生美术兴趣下降的原因分析
有人曾对某一农村的幼儿园、小学进行调查,并得出了以下数据: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 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小学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有如下因素。
(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会画画等艺术才能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学校内部因素: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实践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首先,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书上的图片毕竟有限而且比较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其次,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
再次,要注重美术实践。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没有动手实践,便不会有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更多表现的机会,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创作。
①组织学生办班报,办墙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创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
②开展美术作品评比,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起,互相鉴赏,互相评比,让学生在赏与评中进行创作心得的交流、思想的融汇与思维的碰撞。同时,也以评分的方式来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在美术专栏中,摆放在手工制作区,使某些学生的艺术天赋得以崭露头角,同时也使得其他同学学有目标。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
通过形式多样的美术实践,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而且,对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创作兴趣也是极有帮助的,有利于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作为奠基的小学美术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使之爱好美术,乐于美术学习,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欣赏能力、创美能力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春花,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09年。
[2]应伟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新课程,2019年。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培养;加强
兴趣是学生持续获得某种知识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而又特别奠基教育,又应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使之为以后更好地学美术,发展创美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知道,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说,学生兴趣下降是较突出的问题。
一、学生美术兴趣下降的原因分析
有人曾对某一农村的幼儿园、小学进行调查,并得出了以下数据: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 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小学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有如下因素。
(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会画画等艺术才能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学校内部因素: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实践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首先,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书上的图片毕竟有限而且比较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其次,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
再次,要注重美术实践。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没有动手实践,便不会有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更多表现的机会,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创作。
①组织学生办班报,办墙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创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
②开展美术作品评比,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起,互相鉴赏,互相评比,让学生在赏与评中进行创作心得的交流、思想的融汇与思维的碰撞。同时,也以评分的方式来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在美术专栏中,摆放在手工制作区,使某些学生的艺术天赋得以崭露头角,同时也使得其他同学学有目标。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
通过形式多样的美术实践,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而且,对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创作兴趣也是极有帮助的,有利于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作为奠基的小学美术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使之爱好美术,乐于美术学习,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欣赏能力、创美能力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春花,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09年。
[2]应伟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新课程,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