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加强学生兴趣培养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杨 阳
【机构】 四川省安岳县云峰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使之能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本文通过创新和挖潜两种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作为奠基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不仅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催发主体性,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增强学生数学实践情感。因此,加强兴趣培养非常必要。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创新引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追求,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重要做法。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通过“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尽可能让课堂新颖别致,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一)问题情境新。亚里士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思维参与活动的引发器,是促进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所谓“兴”起则“思”通,就是这个道理。但由于我们现行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的越来越少,就需要我们老师采取“教有疑”策略来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而落实到实践中,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新颖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上课伊始,我请座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座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教师设疑:怎么有4个同学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创设贴近生活,图文并茂、新颖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浪花,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还能使学生探索欲望油然而生,兴趣骤起,能主动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效果明显。
(二)教学手段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提高,给我们更新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教学手段的日渐现代化带来了运用契机,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无不使教育充满活力。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图表模型、幻灯图片、录音、录像、电视画面等媒体的合理组合,应用于教学,让学生喜欢你上的每节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手段的新在于多种手段的交织使用,而不是常用一种,特别是我们现在很多教师习惯于多媒体,虽然也能达到效果,但新颖在日渐褪去。这一点,我们应注意。
二、挖潜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道:“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挖掘数学自身的潜在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优势,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一题多变。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从而暴露问题的本质特点,揭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组合,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有效做法就是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来进行。在数学问题实践中,一个问题往往有多个切入口,多种思维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讨,然后分析归纳问题的一般模式和最佳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充分开展其思维活动,培养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有这样一题行程问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样的题目就是一题多解的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需要我们着力引导,其解法就有多种。分析?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可列式为55×5=275(千米),45×5=225(千米),275+225=500(千米)综合算式:55×5+45×5=500(千米);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式为55+45=100(千米),100×5=500(千米),综合算式:(55+45)×5,=100×5,=500(千米);分析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时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列式为x÷5=55+45,x=100×5,x=500;分析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方程解答。解时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5?x=500。这样多的解法,不同解法思路有所不同,这都需要我们老师多加引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之主动爱上数学,乐于从事数学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主体性,提高教学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较好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剑,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探究[J].新课程,2017年。
[2]李佰华,联系生活与实践,增强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年。
[3]许桂花,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作为奠基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不仅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催发主体性,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增强学生数学实践情感。因此,加强兴趣培养非常必要。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创新引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追求,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重要做法。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通过“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尽可能让课堂新颖别致,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一)问题情境新。亚里士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思维参与活动的引发器,是促进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所谓“兴”起则“思”通,就是这个道理。但由于我们现行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的越来越少,就需要我们老师采取“教有疑”策略来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而落实到实践中,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新颖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上课伊始,我请座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座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教师设疑:怎么有4个同学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创设贴近生活,图文并茂、新颖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浪花,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还能使学生探索欲望油然而生,兴趣骤起,能主动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效果明显。
(二)教学手段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提高,给我们更新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教学手段的日渐现代化带来了运用契机,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无不使教育充满活力。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图表模型、幻灯图片、录音、录像、电视画面等媒体的合理组合,应用于教学,让学生喜欢你上的每节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手段的新在于多种手段的交织使用,而不是常用一种,特别是我们现在很多教师习惯于多媒体,虽然也能达到效果,但新颖在日渐褪去。这一点,我们应注意。
二、挖潜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道:“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挖掘数学自身的潜在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优势,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一题多变。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从而暴露问题的本质特点,揭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组合,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有效做法就是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来进行。在数学问题实践中,一个问题往往有多个切入口,多种思维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讨,然后分析归纳问题的一般模式和最佳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充分开展其思维活动,培养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有这样一题行程问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样的题目就是一题多解的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需要我们着力引导,其解法就有多种。分析?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可列式为55×5=275(千米),45×5=225(千米),275+225=500(千米)综合算式:55×5+45×5=500(千米);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式为55+45=100(千米),100×5=500(千米),综合算式:(55+45)×5,=100×5,=500(千米);分析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时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列式为x÷5=55+45,x=100×5,x=500;分析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方程解答。解时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x-55×5=45×5?x=500。这样多的解法,不同解法思路有所不同,这都需要我们老师多加引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之主动爱上数学,乐于从事数学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主体性,提高教学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较好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剑,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探究[J].新课程,2017年。
[2]李佰华,联系生活与实践,增强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年。
[3]许桂花,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