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邓玉兰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我们就应创新教学策略。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新课改要求,充分落实新课标理念,这样就能与学生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实践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高耗低效,主要原因就是受“应试”影响,在教学手段和策略上都以“应试”为取向,采取一些自认为经济实用的策略,但结果学生“分数”上去了,能力却没有跟上。新课改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对一些糟粕进行否定和扬弃。时至今日,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主体得到了归源,教、学本质得到了澄清,但又演绎得有些“过火”,课堂华而不实,失去了语文本该有的东西。因此我认为语文应从“真”出发,务求“效”之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提高其实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我们知道,良好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在倡导教为辅,学为主的学生主体理念的今天,我们如何激发学生作为学习动力之源的兴趣呢?就成我们新课改中应重点探究的课题。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只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为此,作为一线老师,应高度重视激趣工作,而且还要创新策略,有效的激发,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可从这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猜谜语、课本剧表演等方式去激趣,使之增强主体性,乐于语文学习和实践。
  二、重视课堂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古代语文教育特别注重“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成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朗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人认为古代的朗读就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这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应当全盘否定。于是,他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由“满堂读”变成了“满堂灌”,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读书声,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诚然,强迫学生朗读记忆有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李白假如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盛唐诗坛上独放异彩,名垂青史。事实证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调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必须调动学生多感官协作活动,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况且课堂上教师无休止的分析也未必使每个学生都听得懂,因为还有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印证教师的讲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学生则会自觉规范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不就提高了吗?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文中之意自然而然流进孩子心间。读多了,语感强了,语文素养就高了,还愁语文教学目的没达到?
  三、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丰富学生阅读见识
  古人说得好:“厚积而薄发。”这就说明了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何积累呢?第一,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阅览室,新课标对各个阶段学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目的在于“丰富语言的积累”。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们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们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要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享受知识与科技的馈赠,就必须重视阅读。第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同时还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许多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于走马观花,谈起收获却是一脸茫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课文进行辐射阅读、对比阅读,在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耍求学生在阅读时带上笔,把精彩的句段画下来,甚至用一两句话写上阅读感受。这是理解性积极的重要做法。
  四、采取诱导激思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论语》中有很多文章,都体现了孔子启发式的教育理念。其循循善诱,弟子们畅所欲言。可见,启发式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滥觞,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可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启发”,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课堂上无尽无休的提问,把语文课上成典型的“提问课”,这就是启发,这实在是对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的误解。所谓“启发”,就是慢慢开启、打开的意思,即通过教师的“启”去打开学生堵塞的思路,让其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自觉地获取知识。简单的知识,学生一看就懂,无需教师再去“启”,需要“启”的是哪些复杂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路搭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思维机器,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启发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面观点虽显粗浅,但只要我们平时教学常以施之,并落实到教人育生的实践上,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就会提高很快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与日长进,提高很快,语文教学就能凸现实效。这样的课改之前景我们就会越走越敞亮。
  参考文献:
  [1]张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学园,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