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回归自然的幼儿美术教育与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 刘 建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孙家岔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回归自然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是通过亲自实践、亲眼观察、动手去摸、亲自感受等幼儿自主理解的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感觉周围的美好生活。形成正确的、快乐的、真实的审美观点。强调让幼儿学会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快乐生活、健康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体现自己的价值,充实快乐的成长。
关键字:回归自然;快乐健康;正确的审美
美国教育学家赫伯·里德曾经说过:“我们不仅是培养少数有艺术的孩子成为艺术家,而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儿童喜欢绘画,又喜欢想什么画什么,这是因为幼儿在绘画中没有很多规则性的框框,无原则的绘画,所以儿童作画有着诸多必然的真实性。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当他们手拿着画笔的时候,在纸上显现出来的一定是他真实的看到过的,或者是想象出来的天真的想法,这点是任何画家不能逾越的创作灵感。当鲜艳的颜色跃然纸上的时候,可能线条不够流畅,色彩搭配不大合适,但展现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愉悦的,因此,“回归自然的绘画”成为幼儿便捷的、最感兴趣表达方式形式之一。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为诱导,善为启发,乐意事半而功倍。”正确的引导幼儿使自然生活与美术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全方位的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学习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让幼儿在自然中自由涂鸦
1、在情趣中拿起画笔
所谓的涂鸦就是孩子在一二岁以后最初的涂涂画画,他们几乎没有目的,乱涂一气。情到之处,手中的画笔无约束的、尽情随意的涂抹,纸上表现出来的自由性正是孩子真情流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主要是营造出一种气氛,让幼儿尽可能放松的拿起画笔,把头脑中第一印象画在纸上。无论教师和家长怎么看也看不出是什么也不要用言语去刺激幼儿,因为那是孩子心中的风采。
教师生动跳跃的语言是幼儿思考的引导。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当幼儿临摹范画时,他们可能尽力去临摹表面体验大师画中的一种唯美,而我们老师能做到的是让幼儿感受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从心底里发出对世界的、生活的美好愿望。回归自然的美术教育通过让幼儿亲身去感受自然,亲自去探讨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感到不可思议的事件,让自己记忆深刻感受,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身边的精彩生活中去。例如,我们秋天去树林里拾树叶,树叶有各种形状。当这种形状的叶子映在脑海里的时候,回到课堂上拿起画笔,在纸上描绘的是他心目中亲自触摸过的那种叶子,印象深刻,不但学会了画叶子,而且感受了大自然伟大,树木的生长,自己也要像大树一样茁壮健康的成长,亲近大自然也会使身体更加健康。
2、在需要时拿起画笔
幼儿天生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当言语表达不清,肢体语言得不到理解的时候,通常孩子是会拿起画笔在纸上想大人们表达自己的感情。幼儿在自然中接触的事物多了,情感丰富了,自信心就会变得更强了,因为在小朋友与小朋友交谈之间多了一项本领,多了一种自豪感。幼儿敢于表现自己,把情感表露出来,这从幼儿活动时发言的踊跃程度,活动时的投入状态,以及表现在作品上的大胆想象上。
例如,我们曾经上过一堂“我的好朋友螳螂”的课,我抓了一只螳螂到课堂上,孩子们兴奋的小脑袋紧凑到螳螂跟前,就连螳螂肚皮上的条纹都数的非常清楚,甚至有的幼儿在我没有讲解之前发现螳螂长着翅膀会飞,长着和蚂蚱一样的后腿会跳的很远。回到家中,给家长们画的像模像样的,好多家长反馈说,以前没想过孩子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认识一种新事物,家长们感到很满足。从这堂课中幼儿本身会感到愉悦,心情舒畅,在以后的学习中生活中主动动脑思考,也会更积极的对待每一样事物。
二、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色彩
1、通过观察了解颜色
绘画是儿童普遍喜欢的活动,把绘画作为一种情感去表达,因为他们很少注重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色调,红色就是红色,蓝色就是蓝色,黄色就是黄色,幼儿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鲜明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甚至有的幼儿只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画,其他的颜色根本不用或者根本就不认识也不知道叫什么。所以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色彩,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以便日后更好的使用色彩。
教师在通过欣赏两幅画开始,冷色调和暖色调对比,让幼儿认识冷色调和暖色调,并且在自然生活中加以解释,通过实践和规律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
例如,认识色彩的课上,我们是这样讲解的。红、橙、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东方的太阳和燃烧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称为暖色系;蓝色、青色、蓝紫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因此有寒冷的感觉,称为冷色系。春天树叶发芽是绿色的,绿色给人的感觉是欣欣向荣的感觉;夏天树叶绿绿的,太阳红红的,给人炎热的感觉;秋天树叶枯黄了,满地落叶,一种萧条阵阵秋风的感觉;冬天树叶落没了,树枝上挂着白色的雪,给人寒冷的感觉等等。当然教师要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在幼儿的色彩感觉中直观的、不加修饰的印象最深刻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训练的深入,儿童接触到、观察到大量的新鲜事物和自然景观,教师有意识的开展幼儿联想画教学不失为一种美术教育的新方法。用生态现场激活儿童的审美想象,通过欣赏田野、草原、森林、草丛、鸟窝、食物等富有典型的色彩事物,在幼儿把头脑中积累的生活色彩和画笔色彩相结合,丰富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身心得到锻炼。
2、通过观察达到目的
回归自然中认识色彩的目的如下:
(1)对周围环境中的形象突出和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参加美术活动。
(2)从具有鲜艳颜色和简单造型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及环境物种获得美感,并用语言、表情、动作表示对美好事物的亲近和喜爱。养成注意观察和欣赏习惯。
(3)喜欢操作纸、笔、颜料、彩泥等各种工具材料,掌握用途。
(4)能用简单的图形和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表现熟悉的事物。
(5)运用熟悉和喜欢的图形、材料和色彩进行多种简单的装饰。
(6)多接触生活中美好事物,如建筑、交通工具、园林、摄影等。
三、幼儿在自然中学会命题
幼儿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感兴趣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幼儿对这些事情除了用言语来表达外,往往是用画笔来表现出来。
1、学会商量着办事
感受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表现欲望,在自然生活中果断积极的命题。我们在一节风景命题画的课上,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看到的荷花池我要画《荷花》。有的说我们去郊游,看到草地、蓝天和花朵我们要画《郊游》等等,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孩子们统一命题,在共商的气氛中学会命题。
2、学会自己决定
生活中有很多决定,世界有很多选择。让幼儿在自然界中享受阳光,微风。回到课堂,我们老师就要做好引导,问一问,他看到了什么?自己做过什么?摸到过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哪一个呢?我们应该从难易程度来总结下,浅浅的引导,让孩子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决定。
《松树林》的课程中我们见到了小松鼠,见到了松树和草地,好多孩子都觉得小松鼠可爱要画小松鼠,可是能力有限,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知道自己是画不出小松鼠的,最后小朋友的统一决定是画松树,很愉快的结束了课程。
四、小结
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对《亲亲自然》所做的序中所指出的:“带领小朋友走进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以自然为师,在大自然中快乐的学习,培养万物平等、有容乃大的心胸。课程以自然为轴,融入人文、社会、整合教育的九大领域,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爱探究、爱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情商,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
幼儿对绘画的热情是与生俱来的,亲近大自然,让幼儿能身心得到发展,在学习生活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幼儿的小肌肉群没有发育完全,不能长时间的绘画,在观察生活中,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
让小朋友在绘画中得到自信,得到自尊,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幼儿新视野]周曾炎.《线条美与现代儿童教学》[J].2019年第2期
[2]幼儿新视野]周游.《认识色彩》[J].2018年第12期
[3]幼儿新视野]许晴宇.《命题画教育与幼儿创作发展的实践与研究》[J].2019年第1期
关键字:回归自然;快乐健康;正确的审美
美国教育学家赫伯·里德曾经说过:“我们不仅是培养少数有艺术的孩子成为艺术家,而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儿童喜欢绘画,又喜欢想什么画什么,这是因为幼儿在绘画中没有很多规则性的框框,无原则的绘画,所以儿童作画有着诸多必然的真实性。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当他们手拿着画笔的时候,在纸上显现出来的一定是他真实的看到过的,或者是想象出来的天真的想法,这点是任何画家不能逾越的创作灵感。当鲜艳的颜色跃然纸上的时候,可能线条不够流畅,色彩搭配不大合适,但展现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愉悦的,因此,“回归自然的绘画”成为幼儿便捷的、最感兴趣表达方式形式之一。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为诱导,善为启发,乐意事半而功倍。”正确的引导幼儿使自然生活与美术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全方位的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学习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让幼儿在自然中自由涂鸦
1、在情趣中拿起画笔
所谓的涂鸦就是孩子在一二岁以后最初的涂涂画画,他们几乎没有目的,乱涂一气。情到之处,手中的画笔无约束的、尽情随意的涂抹,纸上表现出来的自由性正是孩子真情流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主要是营造出一种气氛,让幼儿尽可能放松的拿起画笔,把头脑中第一印象画在纸上。无论教师和家长怎么看也看不出是什么也不要用言语去刺激幼儿,因为那是孩子心中的风采。
教师生动跳跃的语言是幼儿思考的引导。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当幼儿临摹范画时,他们可能尽力去临摹表面体验大师画中的一种唯美,而我们老师能做到的是让幼儿感受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从心底里发出对世界的、生活的美好愿望。回归自然的美术教育通过让幼儿亲身去感受自然,亲自去探讨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感到不可思议的事件,让自己记忆深刻感受,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身边的精彩生活中去。例如,我们秋天去树林里拾树叶,树叶有各种形状。当这种形状的叶子映在脑海里的时候,回到课堂上拿起画笔,在纸上描绘的是他心目中亲自触摸过的那种叶子,印象深刻,不但学会了画叶子,而且感受了大自然伟大,树木的生长,自己也要像大树一样茁壮健康的成长,亲近大自然也会使身体更加健康。
2、在需要时拿起画笔
幼儿天生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当言语表达不清,肢体语言得不到理解的时候,通常孩子是会拿起画笔在纸上想大人们表达自己的感情。幼儿在自然中接触的事物多了,情感丰富了,自信心就会变得更强了,因为在小朋友与小朋友交谈之间多了一项本领,多了一种自豪感。幼儿敢于表现自己,把情感表露出来,这从幼儿活动时发言的踊跃程度,活动时的投入状态,以及表现在作品上的大胆想象上。
例如,我们曾经上过一堂“我的好朋友螳螂”的课,我抓了一只螳螂到课堂上,孩子们兴奋的小脑袋紧凑到螳螂跟前,就连螳螂肚皮上的条纹都数的非常清楚,甚至有的幼儿在我没有讲解之前发现螳螂长着翅膀会飞,长着和蚂蚱一样的后腿会跳的很远。回到家中,给家长们画的像模像样的,好多家长反馈说,以前没想过孩子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认识一种新事物,家长们感到很满足。从这堂课中幼儿本身会感到愉悦,心情舒畅,在以后的学习中生活中主动动脑思考,也会更积极的对待每一样事物。
二、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色彩
1、通过观察了解颜色
绘画是儿童普遍喜欢的活动,把绘画作为一种情感去表达,因为他们很少注重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色调,红色就是红色,蓝色就是蓝色,黄色就是黄色,幼儿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鲜明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甚至有的幼儿只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画,其他的颜色根本不用或者根本就不认识也不知道叫什么。所以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色彩,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以便日后更好的使用色彩。
教师在通过欣赏两幅画开始,冷色调和暖色调对比,让幼儿认识冷色调和暖色调,并且在自然生活中加以解释,通过实践和规律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
例如,认识色彩的课上,我们是这样讲解的。红、橙、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东方的太阳和燃烧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称为暖色系;蓝色、青色、蓝紫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因此有寒冷的感觉,称为冷色系。春天树叶发芽是绿色的,绿色给人的感觉是欣欣向荣的感觉;夏天树叶绿绿的,太阳红红的,给人炎热的感觉;秋天树叶枯黄了,满地落叶,一种萧条阵阵秋风的感觉;冬天树叶落没了,树枝上挂着白色的雪,给人寒冷的感觉等等。当然教师要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在幼儿的色彩感觉中直观的、不加修饰的印象最深刻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训练的深入,儿童接触到、观察到大量的新鲜事物和自然景观,教师有意识的开展幼儿联想画教学不失为一种美术教育的新方法。用生态现场激活儿童的审美想象,通过欣赏田野、草原、森林、草丛、鸟窝、食物等富有典型的色彩事物,在幼儿把头脑中积累的生活色彩和画笔色彩相结合,丰富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身心得到锻炼。
2、通过观察达到目的
回归自然中认识色彩的目的如下:
(1)对周围环境中的形象突出和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参加美术活动。
(2)从具有鲜艳颜色和简单造型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及环境物种获得美感,并用语言、表情、动作表示对美好事物的亲近和喜爱。养成注意观察和欣赏习惯。
(3)喜欢操作纸、笔、颜料、彩泥等各种工具材料,掌握用途。
(4)能用简单的图形和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表现熟悉的事物。
(5)运用熟悉和喜欢的图形、材料和色彩进行多种简单的装饰。
(6)多接触生活中美好事物,如建筑、交通工具、园林、摄影等。
三、幼儿在自然中学会命题
幼儿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感兴趣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幼儿对这些事情除了用言语来表达外,往往是用画笔来表现出来。
1、学会商量着办事
感受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表现欲望,在自然生活中果断积极的命题。我们在一节风景命题画的课上,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看到的荷花池我要画《荷花》。有的说我们去郊游,看到草地、蓝天和花朵我们要画《郊游》等等,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孩子们统一命题,在共商的气氛中学会命题。
2、学会自己决定
生活中有很多决定,世界有很多选择。让幼儿在自然界中享受阳光,微风。回到课堂,我们老师就要做好引导,问一问,他看到了什么?自己做过什么?摸到过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哪一个呢?我们应该从难易程度来总结下,浅浅的引导,让孩子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决定。
《松树林》的课程中我们见到了小松鼠,见到了松树和草地,好多孩子都觉得小松鼠可爱要画小松鼠,可是能力有限,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知道自己是画不出小松鼠的,最后小朋友的统一决定是画松树,很愉快的结束了课程。
四、小结
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对《亲亲自然》所做的序中所指出的:“带领小朋友走进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以自然为师,在大自然中快乐的学习,培养万物平等、有容乃大的心胸。课程以自然为轴,融入人文、社会、整合教育的九大领域,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爱探究、爱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情商,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
幼儿对绘画的热情是与生俱来的,亲近大自然,让幼儿能身心得到发展,在学习生活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幼儿的小肌肉群没有发育完全,不能长时间的绘画,在观察生活中,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
让小朋友在绘画中得到自信,得到自尊,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幼儿新视野]周曾炎.《线条美与现代儿童教学》[J].2019年第2期
[2]幼儿新视野]周游.《认识色彩》[J].2018年第12期
[3]幼儿新视野]许晴宇.《命题画教育与幼儿创作发展的实践与研究》[J].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