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践
【作者】 况素清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杨坪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加强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他们将来发展奠定学力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开展
传统数学课堂,呆板的教学策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有效互动,导致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种方式单一、教法老套的教学,导致高耗低效,成为教与学发展最大的瓶颈。这是我们数学进行课改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我们应着眼于探究优化教学方式、打造有效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旨在引起同仁作进一步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努力探索,总结经验,反哺课堂教学实践。而体现在实践中,就是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努力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这儿,仅对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阐述了实践心得。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强劲的探究动力。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与旧知既有“似曾相识”的联系,又有“素昧平生”的新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激起发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此,在新课伊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情境,以问诱思。特别是在导入阶段时应激趣引思,采用设疑猜谜、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等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新知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热学状态,启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二、引导自主发现,构建自主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现行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抽象性,内容呈现方式单一、而且是静态的。因此教师要深钻细磨,解读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构建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让学生自己进行“再创造”。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自己始终充当组织者和启发引导者,放手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教学时不应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创造” 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搭建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探究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探究性学习,一种是合作式探究学习。这两种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都是常用的策略。自主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究这个前提,就如水中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感悟学习的快乐。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四、留足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另外,有些教师往往会在学生自主探究前,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是为学生设置了思维通道,缩小了探究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分、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探究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
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不是学习活动结束了就完了。在学生汇报了学习成果,形成正确知识结论后,我们还应对这次学习进行总结,评价,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效果好,方法佳,能吃苦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总之,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开展
传统数学课堂,呆板的教学策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有效互动,导致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种方式单一、教法老套的教学,导致高耗低效,成为教与学发展最大的瓶颈。这是我们数学进行课改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我们应着眼于探究优化教学方式、打造有效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旨在引起同仁作进一步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努力探索,总结经验,反哺课堂教学实践。而体现在实践中,就是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努力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这儿,仅对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阐述了实践心得。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强劲的探究动力。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与旧知既有“似曾相识”的联系,又有“素昧平生”的新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激起发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此,在新课伊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情境,以问诱思。特别是在导入阶段时应激趣引思,采用设疑猜谜、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等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新知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热学状态,启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二、引导自主发现,构建自主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现行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抽象性,内容呈现方式单一、而且是静态的。因此教师要深钻细磨,解读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构建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让学生自己进行“再创造”。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自己始终充当组织者和启发引导者,放手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教学时不应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创造” 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搭建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探究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探究性学习,一种是合作式探究学习。这两种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都是常用的策略。自主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究这个前提,就如水中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感悟学习的快乐。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四、留足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另外,有些教师往往会在学生自主探究前,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是为学生设置了思维通道,缩小了探究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分、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探究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
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不是学习活动结束了就完了。在学生汇报了学习成果,形成正确知识结论后,我们还应对这次学习进行总结,评价,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效果好,方法佳,能吃苦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总之,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