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网络在优化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罗 丹
【机构】 四川省武胜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网络既是平台,也具资源,是优化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实践中,我们应加强学习指导,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探究学习。
关键词:中职语文;网络;优化;运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学科教学现代化即将实现。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网络资源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助手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语文,在中职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担当着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重任,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优化语文教学,使之走出“高耗低效”怪圈,是我们每个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努力做出的教学实践。中职语文不像其他学段时的语文,虽然不接受高考检验,没有“应试”要求,但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仍然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变的追求。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探策寻略,而运用网络身优化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良好的效果告诉我们,运用网络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做法。下面,我结合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谈谈网络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运用网络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做法,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也是时代的强烈要求。实践中,我们就可利用无所不包的网络世界,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候,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上,学生更是体现了其主体作用。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是较《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之前,较《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后时的一篇课文,我先让学生很快背诵课文,然后让学生百度“李煜”,与李煜有关的知识纷至沓来。我让学生按照李煜当皇帝、被俘、被囚的顺序分别找出他的词作,并用词句概括李煜不同时段的心情。这当然不要设计“标准答案”。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捎带”学习《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至于其他的内容,就“放任自流”,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导航也标明了,有学海导航、课文朗读、迷津指点、精段赏析、拓展练习等板块,学生就可以借这些学习,我就可以到“一边乘凉去”了。当学生发现问题,我们再进行探讨。这样,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还极大的开阔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语文世界,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运用网络有利于中职语文教改
说到教改,总有老师把传统教学说得一无是处。其实,课改不是天外来客。就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教改就是课改,也就是“课堂改革”。其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比喻为种责任田的话,教师的责任就是给学生提供生产资料,并给予生产知识培训,学生的责任就是经营好责任田。知识不是不“灌”,而是不要教师“满堂灌”,学生不是不做题,而是不能在“题海”中“一片汪洋都不见”。说得再直白些,课堂改革就是要剔除传统教育中的“大合唱”,而实行“个人独唱”,仅此而已。如果“个人独唱”都不怕了,还怕“大合唱”吗?
“怎么教?”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以知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也就是“渔”与“鱼”的关系。授人渔而不授人以鱼,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织网、如何撒网、如何收网乃至如何补网、如何晒网等方法,而不是将捕获的鱼交给学生。正如张先华在《先进的教育思想》书中说:“与其给人一把米,不如教人学种田。”“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却可受用无穷”。于丹教授在她的《论语心得》中这样论述学习方式:我们中国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前一种方式需要皓首穷经,等到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解。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这种高境界的学习,于丹教授称作是“融合与提升”。
三、运用网络有利于学法指导
“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教改的实质就是教师由以前的给学生准备好水或者蓄水池,改变为教他们找水和打井的方法。作为中职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这为学生在就业岗位自觉学习,提升就业能力。就象《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真正的革命不只在学习教育之中,它在学习怎样学习,学习你能用于解决任何问题和挑战的新的技巧之中”。
而计算机网络正好就可以搭建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一辈子都有“活水”,教师何乐而不“用”呢?在实践中,加强网络学习,注重方法引领,这本身就是学法指导。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笃信给人一把米不如教人学种田。以作文教学为例,我不喜欢没有具体对象的作文评讲。这种隔空打物的评讲,只能让大部分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给学生布置作文,我同样也要写。基本修改完了学生的作文后,我在屏幕上展示了几篇学生的作文,顺带也展示了自己的作文。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无处不在的网络优势,来优化语文教学,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平台,也提供了资源。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带进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中去,给语文打开一片广袤的天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具有两面性,运用资源时需采取“拿来主义”,合理使用多媒体,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筛选、组织、传递,并创造自己的学习资源,这才是我们中职语文要步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明璃,运用网络平台,优化中职语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2017年。
[2]杨翠枫,论中职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
关键词:中职语文;网络;优化;运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学科教学现代化即将实现。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网络资源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助手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语文,在中职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担当着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重任,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优化语文教学,使之走出“高耗低效”怪圈,是我们每个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努力做出的教学实践。中职语文不像其他学段时的语文,虽然不接受高考检验,没有“应试”要求,但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仍然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变的追求。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探策寻略,而运用网络身优化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良好的效果告诉我们,运用网络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做法。下面,我结合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谈谈网络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运用网络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做法,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也是时代的强烈要求。实践中,我们就可利用无所不包的网络世界,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候,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上,学生更是体现了其主体作用。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是较《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之前,较《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后时的一篇课文,我先让学生很快背诵课文,然后让学生百度“李煜”,与李煜有关的知识纷至沓来。我让学生按照李煜当皇帝、被俘、被囚的顺序分别找出他的词作,并用词句概括李煜不同时段的心情。这当然不要设计“标准答案”。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捎带”学习《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至于其他的内容,就“放任自流”,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导航也标明了,有学海导航、课文朗读、迷津指点、精段赏析、拓展练习等板块,学生就可以借这些学习,我就可以到“一边乘凉去”了。当学生发现问题,我们再进行探讨。这样,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还极大的开阔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语文世界,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运用网络有利于中职语文教改
说到教改,总有老师把传统教学说得一无是处。其实,课改不是天外来客。就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教改就是课改,也就是“课堂改革”。其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比喻为种责任田的话,教师的责任就是给学生提供生产资料,并给予生产知识培训,学生的责任就是经营好责任田。知识不是不“灌”,而是不要教师“满堂灌”,学生不是不做题,而是不能在“题海”中“一片汪洋都不见”。说得再直白些,课堂改革就是要剔除传统教育中的“大合唱”,而实行“个人独唱”,仅此而已。如果“个人独唱”都不怕了,还怕“大合唱”吗?
“怎么教?”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以知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也就是“渔”与“鱼”的关系。授人渔而不授人以鱼,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织网、如何撒网、如何收网乃至如何补网、如何晒网等方法,而不是将捕获的鱼交给学生。正如张先华在《先进的教育思想》书中说:“与其给人一把米,不如教人学种田。”“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却可受用无穷”。于丹教授在她的《论语心得》中这样论述学习方式:我们中国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前一种方式需要皓首穷经,等到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解。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这种高境界的学习,于丹教授称作是“融合与提升”。
三、运用网络有利于学法指导
“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教改的实质就是教师由以前的给学生准备好水或者蓄水池,改变为教他们找水和打井的方法。作为中职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这为学生在就业岗位自觉学习,提升就业能力。就象《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真正的革命不只在学习教育之中,它在学习怎样学习,学习你能用于解决任何问题和挑战的新的技巧之中”。
而计算机网络正好就可以搭建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一辈子都有“活水”,教师何乐而不“用”呢?在实践中,加强网络学习,注重方法引领,这本身就是学法指导。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笃信给人一把米不如教人学种田。以作文教学为例,我不喜欢没有具体对象的作文评讲。这种隔空打物的评讲,只能让大部分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给学生布置作文,我同样也要写。基本修改完了学生的作文后,我在屏幕上展示了几篇学生的作文,顺带也展示了自己的作文。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无处不在的网络优势,来优化语文教学,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平台,也提供了资源。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带进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中去,给语文打开一片广袤的天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具有两面性,运用资源时需采取“拿来主义”,合理使用多媒体,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筛选、组织、传递,并创造自己的学习资源,这才是我们中职语文要步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明璃,运用网络平台,优化中职语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2017年。
[2]杨翠枫,论中职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