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课堂成为德育的主渠道

【作者】 王瑞磊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如今德育要讲实效性,势必要让德育回归生活。而作为以学为主的学生,最经常的生活场所就是课堂,于是课堂便成了学生体验最直接、最深刻的道德社区。所以课堂教学也就成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在这里学生从知识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一、通过课堂上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渗透德育
  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是最生动的道德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价值取向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个性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例如,老师在学生对提问回答不上来时的做法,同学们之间尤其是新同学之间如何增进了解,如何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如何欣赏他人的优点,如何看待考试作弊,课堂上教师采用何种教法,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恰当表述自己的情感、如何思考社会敏感性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冲突等等,都对学生品德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最生动的道德实践,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形成。
  二、通过塑造教师良好的讲台形象渗透德育
  教师的讲台形象应当充分显示自己的德、识、才、学,表现出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教师的讲台形象,可分为表层形象、深层形象两个层次。朴实大方、庄重文雅的仪表,舒展自如、文明高雅的教态,一丝不苟、扎实严谨的教风,生动活泼、因材施教的方法,准确精炼、富有感情的语言,条理清晰、工整优美的板书,深入浅出、熟练精当的讲授等等。这些都是塑造教师良好的表层讲台形象的要素。教师良好的深层次讲台形象,则是通过教师表层的讲台形象及其课外的思想行为所体现的教师个人尊严、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格力量。教师一旦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是受教育者最直接的榜样。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人常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品质、仪表、言谈举止及学识都对受教育者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这些因素都将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大增,对受教育者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另外,教师的情感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对感化人的心灵有一种特殊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个会意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会牵动学生的思绪,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给学生以高尚情感的熏陶。
  三、在创新的德育方法中渗透德育
  除思想品德课教学以外,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往往是更多地在对某些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讲授中,暗示某种结论,传递某种道理,寄寓某种思想,渗透某种观念。虽然施教者也有明确的德育动机,但这个动机一般是隐含的。施教者愈体现出教育的无意识性,那么教育的层次就愈高,收到的效果就愈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学科特点及其学生实际,自然而贴切地渗透德育因素。
  1.改变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仅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领带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试成功的乐趣。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四、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
  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所以每位教师都有渗透德育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应树立和推动“科科有德育,课课有德育”的教学理念。每位教师都应在课堂这一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学科教学对受教育者最显而易见的德育影响来源于教材,教师必须发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广义地讲,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都包含着德育的因素和德育的要求。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历史课等学科教材包含大量的思想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资源。思想政治课(品德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它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起到的独特作用。它比其他学科更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社会科学知识,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语文、历史、地理、英语等学科的本身都有思想教育的内容,将学科内容讲深讲透,就能使学生受到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的问题,但他们是揭示自然规律的学科,同样具有深刻地教育意义。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道德实践过程。教师应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各科教学的渗透作用,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中,把良好的和高尚的品德转化为自我认识、自觉行动。让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真正实现德育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