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探小学思品教学法
【作者】 唐素英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文峰镇第一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虽然总体课时不多,但却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思想品德课设置却比较偏重理论教育,对于生性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内容非常枯燥乏味,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兴趣。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老师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出更适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实用,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理论教育,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听的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更不用说从中受到影响和启发,进而受到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想象、去感悟、去体验,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的确息息相关,这样才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如在教《帮助他人我快乐》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尝试闭着眼睛走路是什么感觉,让学生体会盲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困难;让学生两个人或多个人一组,模仿聋哑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让小组中的其他人明白,让学生体会聋哑人在交流当中的障碍。通过对这些情境,学生都能亲身体会盲人和聋哑人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内心会产生同情和共鸣。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对这些残疾人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让残疾人体会到社会上人们对他们的关心,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同时激发了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
二、通过讲述故事,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如果只是单纯讲述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学生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将这些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故事当中,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听,而且从故事中揭示思想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学生也更能理解和接受。
如在学习《诚实孩子人人夸》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狼来了》的故事:一个小孩儿在山上放羊,觉得很无聊,就三番两次地冲着山下喊狼来啦!狼来啦!山下的大人每次跑到山上,都发现是小孩在撒谎。等到狼真来的时候,无论小孩儿怎么呼喊,大人们都以为小孩儿在撒谎,最后他的很多羊都被狼咬死了。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不再相信放羊小孩儿的话,很多学生都会明白是因为放羊的小孩儿总是撒谎,人们不相信撒谎的孩子,而相信诚实的孩子。这样,学生再学习《诚实孩子人人夸》时,就会对做人要“不说谎话”和“讲诚实”等理解的比较深刻,从而产生以后要做诚实的人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典型,增加感染力
小学生都对英雄或者模范人物比较崇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大家都知道的或者身边刚出现的英雄人物或模范人物作为典型,分析他们身上具有的高贵品质和高尚情操,分析产生高贵品质和形成高尚情操的原因。通过分析,学生觉得道德观念不再枯燥乏味,而是非常具体,可能就在自己身边,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向这些典型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学习邱少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学习《默默奉献的人们》时,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小人物,如大街上的环卫工人、路边卖早点的小贩、送快递的工人等,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对我们的社会都要较大的贡献,都值得我们尊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巧用插图,创设情境来导行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插图,旨在通过这些直观的插图给学生以启示,达到导行的目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图面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图文并茂,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直观地受到教育。如教学第七册《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我利用插图制作课件,使插图更直观,更形象。教学为什么不能乱骑自行车时,出示课件,将同学们带入学生跟着大卡车飞速骑自行车的情景:公路上,一个中学生跟着一辆大卡车飞速骑行。突然,大卡车一个急刹车停了下来,那位中学生来不及刹车,连人带车向卡车尾部猛地撞去。自行车钻进轮胎中间,中学生被撞得头破血流,昏倒在公路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导行。
五、妙用故事,唤起学生共鸣来导行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两个包含相应道德知识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道德知识和行为要求,达到导行的目的。如在教《助人为乐》这一课时,我先提问:“当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迷路的时候,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当别人陷入这些困境的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导入课题,教育学生树立和发扬高尚的道德风尚,提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在讲清助人为乐的含义和为什么要助人为乐的道理后,巧妙运用雷锋冒着风雨、踏着泥泞的道路护送母子三人回家的故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雷锋为什么要冒雨送母子三人回家呢?当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你会帮助他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不是为了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当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尽份心意,给予热情的帮助,正是助人为乐精神的体现。采用这种步步诱导的方法,将导行落实到潜移默化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从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分辨道德行为的对与错,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还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理论教育,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听的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更不用说从中受到影响和启发,进而受到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想象、去感悟、去体验,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的确息息相关,这样才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如在教《帮助他人我快乐》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尝试闭着眼睛走路是什么感觉,让学生体会盲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困难;让学生两个人或多个人一组,模仿聋哑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让小组中的其他人明白,让学生体会聋哑人在交流当中的障碍。通过对这些情境,学生都能亲身体会盲人和聋哑人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内心会产生同情和共鸣。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对这些残疾人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让残疾人体会到社会上人们对他们的关心,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同时激发了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
二、通过讲述故事,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如果只是单纯讲述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学生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将这些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故事当中,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听,而且从故事中揭示思想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学生也更能理解和接受。
如在学习《诚实孩子人人夸》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狼来了》的故事:一个小孩儿在山上放羊,觉得很无聊,就三番两次地冲着山下喊狼来啦!狼来啦!山下的大人每次跑到山上,都发现是小孩在撒谎。等到狼真来的时候,无论小孩儿怎么呼喊,大人们都以为小孩儿在撒谎,最后他的很多羊都被狼咬死了。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不再相信放羊小孩儿的话,很多学生都会明白是因为放羊的小孩儿总是撒谎,人们不相信撒谎的孩子,而相信诚实的孩子。这样,学生再学习《诚实孩子人人夸》时,就会对做人要“不说谎话”和“讲诚实”等理解的比较深刻,从而产生以后要做诚实的人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典型,增加感染力
小学生都对英雄或者模范人物比较崇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大家都知道的或者身边刚出现的英雄人物或模范人物作为典型,分析他们身上具有的高贵品质和高尚情操,分析产生高贵品质和形成高尚情操的原因。通过分析,学生觉得道德观念不再枯燥乏味,而是非常具体,可能就在自己身边,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向这些典型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学习邱少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学习《默默奉献的人们》时,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小人物,如大街上的环卫工人、路边卖早点的小贩、送快递的工人等,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对我们的社会都要较大的贡献,都值得我们尊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巧用插图,创设情境来导行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插图,旨在通过这些直观的插图给学生以启示,达到导行的目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图面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图文并茂,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直观地受到教育。如教学第七册《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我利用插图制作课件,使插图更直观,更形象。教学为什么不能乱骑自行车时,出示课件,将同学们带入学生跟着大卡车飞速骑自行车的情景:公路上,一个中学生跟着一辆大卡车飞速骑行。突然,大卡车一个急刹车停了下来,那位中学生来不及刹车,连人带车向卡车尾部猛地撞去。自行车钻进轮胎中间,中学生被撞得头破血流,昏倒在公路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导行。
五、妙用故事,唤起学生共鸣来导行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两个包含相应道德知识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道德知识和行为要求,达到导行的目的。如在教《助人为乐》这一课时,我先提问:“当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迷路的时候,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当别人陷入这些困境的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导入课题,教育学生树立和发扬高尚的道德风尚,提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在讲清助人为乐的含义和为什么要助人为乐的道理后,巧妙运用雷锋冒着风雨、踏着泥泞的道路护送母子三人回家的故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雷锋为什么要冒雨送母子三人回家呢?当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你会帮助他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不是为了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当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尽份心意,给予热情的帮助,正是助人为乐精神的体现。采用这种步步诱导的方法,将导行落实到潜移默化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从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分辨道德行为的对与错,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还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整体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