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 曹小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做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学并非是简单的认识字和对词语的积累,更是开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和枢纽。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能够自觉地去学习,轻松自由地学习语文。在教学中,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是看课堂的气氛如何,是否活跃,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教师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课堂,而和谐课堂的核心是师生的和谐,即师生能够共同合作,能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师生的感情产生共鸣,课堂的气氛才会活跃,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突出,这都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注意的是:要顾及全班的学生,不能只为个别学生设置问题,而学生在互动的时候,无论他们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以鼓励,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让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另外,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目前小学生报语文补习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实际上是因为教师的对学生的高要求使基础差的学生不得不开小灶,追上他人,坚决不拖班级后腿。教师的高瞻远瞩带给学生的是沉重的负担,苦不堪言。教学目标是教学依据,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所以,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成就及个性要求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目标。例如对于成绩上游的学生,可要求背成语、句子,复述课文,表演对话。对于成绩下游的学生,只需要背成语、短句子就可以了。因材施教,让学生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下朝着目标奋斗,奋斗的成果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情境,设问激发兴趣
  当看到自己喜欢吃的菜,食欲大增,把饭吃得有滋有味,吃得饱饱的。学习犹如吃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学欲,激起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语文。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我在教《小珊迪》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课文: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为什么会被拒绝? 同学们想一想,学生纷纷猜测、质疑。教师指点迷津: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设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内容,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带进课堂、引进教学内容腹地,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化整为零、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的任务点,但是受到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的影响,加之识字的过程较为枯燥,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识字的兴趣降低。我们可以另辟蹊径,通过运用实物、模型、形象化的语言等直观手段进行识字教学,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增强记忆又能诱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五、课后实践生趣,实现知行合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的定位,并不能仅局限于三尺讲台。课后的继续学习与实践,也是“兴趣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寻找课堂与课后的结合点,带领学生感受自然,尝试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比如讲完《望庐山瀑布》,便可在周末组织学生郊游,看一看真正的瀑布,讲完《农业的变化真大》,完全可以带学生去感受一下新农村的风貌。通过躬身实践,学生就会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而萌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兴趣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兴趣教学法,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须。